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追寻全民族抗战足迹:老兵忆77年前血沃淞沪(图)

2014年08月08日 10:13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追寻全民族抗战足迹:老兵忆77年前血沃淞沪(图)
淞沪抗战老兵沈文彬、黄福荫、谢天佑、曾宪高。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提供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民族英雄谢团长。

  中国不会亡,中国不会亡;

  你看那八百壮士孤军奋守东战场……

  四方都是炮火,四方都是豺狼。

  宁愿死,不退让;

  宁愿死,不投降……”

  多年以后,在位于上海市锦州路的家中,当谢晋元的儿子谢继民一字一句唱出《歌八百壮士》时,他的思绪仿佛又回到了77年前父亲浴血奋战的那个秋天。1937年10月,时任中国军队第88师524团副团长的谢晋元,带领400余人(号称“八百壮士”)据守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面对数十倍于己的日本军队,“八百壮士”孤军奋战4昼夜,从10月26日战至30日,毙敌200余人,直至接到撤退命令后,才冲出重围,退入英租界。

  作为淞沪会战中的一场著名战斗,四行仓库保卫战只是淞沪战役的一个缩影。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在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上,中日两国陈兵百万,在以上海为中心的战场上展开搏杀。“各地战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阵地化为灰烬,军心仍坚如铁石……”持续三个月的淞沪会战中,70余万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抵抗了日本侵略者的疯狂进攻,挫败了日本“对华一击论”的企图。

  追 寻

  淞沪战场,血肉磨坊

  上海宝山吴淞口,万里长江奔腾入海。从53米高的淞沪抗战纪念塔上极目远眺,吴淞口全景尽收眼底。

  历史上的吴淞口,从来不缺乏抵抗侵略的记忆。明嘉靖三十二年,倭寇侵掠吴淞,参将俞大猷率军据险破敌。清道光二十二年,英国侵略军侵犯广州受挫,北犯吴淞,江南提督陈化成率部英勇抗击。淞沪会战中最惨烈的战斗,也爆发于此。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中国军队的英勇抵抗超出了日本人预料。尽快实施登陆作战,夺下上海门户宝山,是日军在会战初期的首要目标。”淞沪抗战纪念馆研究员潘法铨告诉记者,日军投入淞沪战场的地面部队,总数达9个师团和2个旅团,其中5个师团和1个旅团都是在宝山的川沙口、石洞口、狮子林、宝山城附近以及吴淞镇一带实行登陆的。

  面对拥有飞机、军舰掩护的精锐日军,装备完全处于劣势的中国军队打响了反登陆和沿江阻击战。

  年逾百岁的沈文彬老人,时任中国军队第75军6师排长,老人回忆道:“9月1日,我们奉命去守卫吴淞。吴淞口周边都是日本的军舰,上空有数十架日机。日军登陆时,军舰猛轰我们的阵地,飞机轮番投弹,整个阵地都在颤抖。我们的武器大都是汉阳造,经常卡壳,全排只有一架马克沁重机枪。等到坦克靠近,只能用手榴弹炸。守了一个多星期,全团伤亡过半。我的耳膜被震伤,听力严重下降。”

  淞沪抗战纪念馆所在的临江公园,正是当年“姚子青营”壮烈殉国之地。

  “1937年9月5日,日本侵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上海宝山发起猛攻,守卫宝山县城的中国军队第18军98师292旅583团3营中校营长姚子青,率500余名官兵浴血奋战,数次击退日军冲击。孤军激战两昼夜,毙伤敌人600余人。9月7日,日军坦克从东门城墙缺口处破城而入,姚子青身先士卒,率领预备队及全营所剩官兵20余人,同敌短兵相接,全部壮烈牺牲。”潘法铨感慨地说。

  “吴淞打得惨,罗店打得更惨。”淞沪抗战纪念馆馆长唐磊介绍,地处江苏太仓、上海嘉定和宝山中间的罗店镇,战略地位重要,如果罗店失守,敌军就可占领宁沪铁路,完全切断中国军队退路。

  时任中国军队第54军14师79团一营营长的黄福荫老人,说起罗店,几度哽咽。“部队苦战终日,伤亡惨重。”中国军队第18军司令部在1937年9月3日油印的《罗店十日战记》中记载:“罗店一镇,目前为敌我必争之要点。苦战旬日,异常惨烈,敌军伤亡已逾3000人,我军阵亡官兵5000余人……”

  罗店争夺战一直打到10月底,几平方公里的战场上,双方死伤两万余人。攻打罗店的日军第11师团在完全火力优势的情况下,半个月里付出巨大伤亡,只向罗店以西以南推进了不到3公里。日本陆军省和上海派遣军对罗店印象极深,称之为“血肉磨坊”。

  整个淞沪抗战中,日军投入兵力28万,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长达三个月的淞沪抗战中,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与敌拼搏,毙敌4万余人,自身伤亡20余万。

  追 访

  抗战老兵,寥若晨星

  淞沪抗战纪念馆里,两面挂满抗战老兵头像黑白特写的照片墙延伸向前。照片上的老人,目视前方,沧桑的面容上,满是岁月磨砺留下的沟壑。

  “这些照片拍摄于两年前,如今,墙上的老人已经有一半离开人世了。”解说员小声说道。

  77年岁月流转,当年为抵御外侮浴血奋战、如今仍健在的淞沪抗战老兵已寥若晨星。“这些有着特殊而非凡经历的抗战老兵,都是普通人,可他们却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为民族作出了杰出贡献。”宝山区人武部政委郭孝喜说。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记者来到了抗战老兵谢天佑的家中。

  “去年我去过淞沪抗战纪念馆,看到以前的老照片和东西,听到当年的歌,忍不住眼泪就要流出来了。”解放后在嘉兴农村务农至今的谢天佑老人,听说记者要来,专门穿上了一件印有“我们爱老兵”的军绿色T恤。

  八一三抗战那一年,谢天佑只有12岁。由于家里穷,谢天佑从小就在外婆家放牛。后来又在邻居的介绍下,到了一家地主家放牛。淞沪抗战爆发,地主全家逃难,谢天佑就去当兵,加入了湘军第128师767团。

  “我年龄小,人灵活,跑得又快,所以让我当通信员。”老人说。“部队在南桥那一仗打得太惨,和日本鬼子打了7天7夜。鬼子武器比我们好,许多人都被飞机炸死了。但日本人也吃了苦头,他们从金山上来,我们与他们展开肉搏,拼刺刀。128师里苗族人多,用的都是马刀,劈向日本鬼子,连枪带人一起劈断。”说起那段刀光血影的日子,老人皱起了眉头。“日本兵太狠了,杀人、杀牛、烧房子、砍树,我们在望远镜里看着他们的暴行,恨不得马上冲过去和他们拼命!”

  战争结束后,谢天佑老人返乡务农,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此后的几十年里,老人一直将参加抗战的经历埋藏于心底,直到最近几年有志愿者找上家门,老人才说出了这段经历。

  已经93岁的曾宪高老人,如今居住在常州的一家养老院。虽然已是满头白发,但老人依然声如洪钟。

  1921年,曾宪高出生于安徽霍邱,16岁时,进入黄埔军校学习,5个月后,就被编入中国军队第27军46师137团,参加淞沪会战。

  “奔赴上海之前,27军军长范汉杰在操场上对我们训话,讲了半个多小时。军长挥舞着拳头说,日本鬼子跑到我们中国烧杀抢掠,杀人放火,我们一定要把小日本鬼子赶出去!”

  到了上海后,部队驻扎外滩,组织敢死队。第一任敢死队队长王懋执行任务阵亡,曾宪高被选为敢死队队长。

  “我一共带队出去13次,13次都出色完成任务,我也很幸运地活了下来。敢死队多次端掉部队攻不下的据点,屡立战功。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晚上出去,和日本兵碰了个面对面,我抄刀他抄枪,还是我先把那个日本人脑袋砍了下来。”说起这段经历,老人脸上的豪气,让人也跟着心跳加速。

  曾经采访过60多位抗战老兵的潘法铨告诉记者,当年参加过淞沪抗战的数十万老兵,随着岁月流逝,如今在世无几。

  “老兵永远不死,只会慢慢凋零”。望着照片墙上昂首敬礼的老兵,记者在心里默默重复着这句话。

  追 思

  战火虽熄,历史不忘

  77年前,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尚未全面展开之时,中日两国陈兵百万,打响了世界反法西战争第一场大规模战役。

  “双方作战兵力总数在100万人以上,中国军队投入兵力达80余个师,75万人以上。淞沪会战战役规模之巨大,作战地域之广阔,作战过程之持续,地面、空中和水面作战兼具,战斗之悲壮惨烈,不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是屈指可数的,而且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也是极为罕见,完全有资格载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大战役的光荣史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师余子道说。

  “淞沪抗战不仅打破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妄想,更让日本侵略者的谎言暴露于世界舆论面前。”谢继民说,当他的父亲在四行仓库坚守抗敌时,一河之隔的租界内,上百名国际军事观察员与媒体记者远眺守望,日本军队的残暴与中国军队的顽强,让“八百壮士”扬名海外,更使世界看到了日本编造“中国军队滥用武力”谎言的虚伪。

  ……

  关于淞沪抗战,有太多意义可以阐述。这场中日战争史上的大战,给上海这座东方不夜城留下了诸多印记。

  行走沪上,四行仓库、晋元路、八字桥、孤军营、番禺路伤兵医院、南京路抗日志士殉国处……一处处淞沪抗战遗迹随处可见。石碑铭牌虽在,但战争的痕迹已几乎了无影踪。

  “职以牺牲的决心,奋斗到底。在未完全达成任务前,绝不轻率怠忽。成功成仁,计之熟矣。”上海四行仓库纪念馆里,谢晋元战时写给上司的信件犹存。我们可以想象,在面对日军围困时,谢晋元写下这封信时那悲壮的心情。四行仓库战斗4年后,退守租界孤军营的谢晋元被汪伪政府收买的叛徒刺死。将军虽逝,英魂永存。

  时光可以抹去战争痕迹,却不应抹平战争记忆。位于上海万国公墓的谢晋元墓,苍松翠柏、绿草如茵。墓碑上,“追赠陆军步兵少将谢公晋元之墓”几个字格外醒目。墓碑前,一束白花静静摆放。

  历史,不容忘却。当战争的硝烟飘散而去,当昔日的英雄辞别人间,我们更应该凝视脚下的土地,追颂先烈的牺牲。牢记历史,才能珍爱和平,牢记历史,是我们心底永远不能忘却的纪念。(记者 罗朝文 特约记者 丁绍学 通讯员 戴 玮)

【编辑:张海桐】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