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raybetapp瀹樻柟涓嬭浇 | raybetapp | 国际| 军事| rayapp涓嬭浇 |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上一页 专家谈抗战:武器落后未必挨打 落后加腐败必挨打(3)

2014年08月28日 08:43 来源:解放军报 参与互动(0)

  河北涞源妇女为前方战士做军鞋。

  使用武器的兵员素质最终对战斗起决定作用,武器落后并不一定要挨打,落后加腐败却注定要挨打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装备最落后、条件最艰苦的情况下却能发展壮大,主要是依靠群众拥护和官兵英勇的奋斗精神

  ★实现强军梦,不仅要提高装备水平,还必须坚决反对腐败,严肃惩治腐败

  战争中的较量,最重要的是武器操纵者的素质较量,这包括士气、技术水平的对比。在全面抗战初期,中国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一役取胜,其余会战都以败退告终。国民政府将失败归咎于武器落后。1944年春到1945年初,已是强弩之末的日军对豫湘桂进攻,竟然又让国民党军一溃千里,沦陷了有6000万人口的地区。在战争胜利前夕正面战场又出现大溃败,不仅使反法西斯盟国感到惊讶,也受到国内人民愤怒谴责,国民党当局再也无法推诿于武器的原因而称“军纪、风纪”不振,其实质原因正是因统治集团腐败导致士气涣散。

  同正面战场相比,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装备最落后、条件最艰苦的情况下却能发展壮大,主要是依靠群众拥护和官兵英勇的奋斗精神。八路军出师到抗日前线的3万多部队,只有1万多支过去缴获的杂式枪,每枪平均只有30发子弹。八路军出师之初几乎没有火炮,在山西拾到阎锡山军丢弃的12门75毫米山炮才成立了仅有的一个炮兵团,因炮弹无来源只能在关键性战斗中偶尔使用。从1937年至1940年,国民党当局每年只发给八路军、新四军几十万发子弹,解放区的枪支弹药来源主要靠战场缴获,名符其实是“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八路军、新四军靠人民支援和战场缴获不断发展壮大,至1945年夏发展到93万人,有37万支枪,在解放区还有装备简陋武器的220万民兵。

  抗日战争中敌后战场抗战的艰难,特别表现为弹药奇缺。全民族抗战八年间,八路军、新四军平均每毙伤一敌消耗30发子弹、7枚手榴弹。这一比例之低在世界上是罕见的。根据世界战场的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平均毙伤一名敌军需消耗子弹2000发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毙伤一名敌军平均需耗子弹5000发。在八年全面抗战中,国民党军统计共耗用子弹17.09亿发、炮弹959万发、手榴弹和枪榴枪2359万枚。按蒋纬国在《抗日御侮》一书中统计,国民党战场共毙伤日军85万人(国民党军基本不同伪军作战),计算起来平均消耗子弹2010.6发、炮弹11.3发、手榴弹27.8枚才能毙伤一名日军。

  国共两党部队在抗战中的表现如此不同,连美国派到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史迪威中将都盛赞共产党而一再斥责蒋介石集团无能,主张将援华武器一部分分配给“能打日本”的部队即八路军一部分。1944年美军派到延安的观察组的报告,也预言中国的未来将属于共产党,虽然收到了派到延安的观察组的报告,但美国政府从其全球战略出发,仍坚决支持自己也认为是腐朽无能却又亲美的国民政府。

  抗战期间的国民党大部分军队(印缅远征军等少数部队除外)战斗力不强,除了武器系统性、标准性差之外,关键在于组织领导者腐朽昏聩,武器操纵者素质低。国民党军提升军官主要靠私人关系而不重才能,征兵又主要靠强抓壮丁,川、黔军的一些部队还是大烟枪不离手的“双枪兵”,其精神面貌和军事素质之糟不问可知。相比之下,日军士兵大多经受“武士道”熏陶和严酷训练,如战争初期和中期的步兵出征前至少要在各种条件下打靶耗弹数百发。据一些抗战老兵回忆,许多鬼子兵在乘车行进时举枪射击,仍能较准确地打中百米内的目标,他们对兵器的操作、保养水平更是远优于国民党军。虽然当年日本是侵略者,然而正如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所说的,日军高明的战术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回顾抗战期间中日双方的经济实力和武器对比,人们可以认识到,武器落后并不一定要挨打,落后加腐败却注定要挨打。抗战时的国民党军验证了这一点,战后其发动内战时虽起初拥有装备和经济上的绝对优势,却因统治丧失人心和军心士气颓丧而一败涂地。若再看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随后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志愿军同美军武器装备的差距,要远远大于抗战期间国民党军同日军的对比,作战的结果却是把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了三八线。历史证明,中国要真正实现强军梦,不仅要提高装备水平,还必须坚决反对腐败,严肃惩治腐败。

  (作者系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 徐焰)

【编辑:高辰】

>军事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