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和部队深夜手术救巴基斯坦士兵(图)
除了精湛的医术,马海龙赢得了患者的一致认可,更多地还有他对工作高度的热情和对患者负责的精神。
“马少校不但医术高明,他澎湃的热情和严谨的态度更容易让患者获得‘正能量’、感到亲和力。用中国话说,医生的精气神可以帮助患者消除心灵的阴霾”。联刚稳定团南基伍旅原医疗官Masood在长时间工作交往中感到的深切体会。
的确,有了中国维和医疗分队在关键时候的‘出彩’和‘给力’,让Masood这个医疗官的工作增色不少。
4月21日,马海龙所在的中国第十七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第一梯队抵达南基武省首府布卡武任务区刚刚第三天的深夜,部队正在轮换交接,许多队员尚未摆脱时差的困扰,同样是刚轮换到位的一名巴基斯坦士兵因急性化脓性阑尾炎被紧急送往我维和医疗分队。
作为医疗官的Masood很清楚,两批医疗分队轮换交接期间各种医疗器械和药品都需要全面清点和交接,在此情况下,联合国允许越级转诊至更高一级医院,如果中国维和医疗分队推脱的话,也是合乎情理的。但他更知道是,当晚糟糕的气象条件根本不符合飞机起降要求,协调直升机医疗后送根本不可能。
“天气因素不具备医疗后送条件,病情也等不及了,病人如果现在不立即进行手术,愈后效果很难保证,虽然现在是轮换交接期间我们仍然能够开展手术!”马海龙凭着自己近二十年的外科经验胸有成竹的说。
做一台手术除了需要主刀医生以外,还需要麻醉医生、配合医生、器械护士、巡回护士……,两个批次的人员还没完全熟悉就要互相配合做一台手术,这是要冒很大风险的。
马海龙顶着压力,带领着第十六、第十七两个批次的医疗队员仅用50分钟时间把患者病变坏死的阑尾炎切除。
Masood在后来的南基伍旅交班会上用“训练有素”、“医术高超”这样的词汇来描述中国维和医疗分队。
这是中国第十七批赴刚果(金)维和医疗分队在南基伍旅第一次亮相,取得了大获全胜,赢得了刮目相看。
维和行动每天都有特情,随时都是特例。作为医疗分队的全科医生、临床医疗组组长,马海龙身上有一根弦始终紧崩着,从未松懈过。
一个周日的清晨,一辆友军的卡车在执行任务途中因车祸发生侧翻,致使车上5名人员受伤严重,被紧急送往我维和医疗分队。
事实上,如同百姓常说的“车祸猛于虎”那样,医生在收治车祸病人时也是需要具备“打虎”的实力和勇气,这是因为车祸的病人伤情复杂,合并伤多,情况难预测,有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酿成难以挽回的损失。然而,处在维和战场最前沿的医疗分队没有MRI、CT这样精密的医学设备,只有普通的X线机和简单的B超,如果大量的工作需要靠医护人员逐个病人、逐个部位的物理检查的话,收治批量车祸伤员的难度可想而知。
上肢开放性外伤、颌面挫伤、腹部挫伤、头皮撕裂伤、下肢多发性骨折、胸部复合性外伤…… 伤情就是战况,救人就是打仗。没有预演,不用准备,马海龙带领他的紧急救治小组,迅速投入到救治伤员中。他们连续坚持7个小时奋战在救治一线,在随后的时间里他们没有松懈,直到抢救的伤员均脱离危险,危重伤员得到紧急后送。
对于医生而言,如果把疾病当成敌人、手术当成作战,那么在接诊台前是盘马弯弓,在无影灯下就是冲锋陷阵。
在医疗资源稀缺的刚果(金),马海龙这名全科医生接诊的病人可谓种类繁多、五花八门,胸外、普外、泌尿,有时甚至还包括了皮肤科。
“和平尚未实现,伤亡还在发生,军人就只能有一种姿势,那就是冲锋”。马海龙有时会说。(王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