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军队闪击埃及要塞:彩色手电筒助坦克进攻
■ 以军“百人队长”坦克向苏伊士运河推进
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空军先发制人,摧毁了埃及几百架战机,一举掌握了制空权,随后以军地面部队攻入埃及境内。按照以色列内阁的要求,以军须在几天内打到苏伊士运河东岸,夺取西奈半岛,作为日后谈判的筹码。在以军进攻轴线上,阿布格奥拉要塞是必争之地,双方在此爆发激烈的攻守大战。
战前态势
阿布格奥拉位于西奈半岛东北部,东距埃以边境30千米,向西可达苏伊士运河重镇伊斯梅利亚,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为了守卫这一锁钥之地,埃军在阿布格奥拉构筑了坚固阵地,派遣第2步兵师的2个旅进行防守,总兵力超过1.2万人。
阿布格奥拉要塞的核心是乌姆·卡泰夫筑垒阵地,由埃军第2步兵师第12旅的2个步兵营守备,共设有三道防线,密布钢筋混凝土工事、战壕、地雷场和铁丝网。防线后面有2个炮兵营(提供火力支援)和第288坦克营(提供战术反击)。在乌姆·卡泰夫正北面的181高地上,埃军部署了第12旅第38步兵营、第299炮兵营和10辆SU-100坦克歼击车,负责保护乌姆·卡泰夫的东南侧翼。181高地东北面的乌姆·塔拉法据点(那里紧挨着公路,位置重要)则部署有1个步兵连、1个坦克排和2门无后坐力炮。为了强化防线的火力,埃军第12旅还在乌姆·卡泰夫以西5千米的鲁瓦法水坝部署了2个炮兵营。另外,埃军第10步兵旅部署在与阿布格奥拉相隔22千米的库萨马,任务是阻止以军向阿布格奥拉后方迂回包抄。
为了拿下阿布格奥拉,以军出动了战斗力最强的沙龙师,该师下辖第14装甲旅、独立第266坦克营、第99步兵旅、第80伞兵旅等部队,总兵力1.4万人,外加150辆坦克装甲车辆和110门火炮。师长沙龙制定的作战计划包括三部分:一是以第14装甲旅和第99步兵旅从正面强攻乌姆·卡泰夫;二是以独立第266坦克营绕开乌姆·卡泰夫,从北面包抄敌后,一举插入鲁瓦法水坝,这样既可阻击从库萨马来援的埃军第10旅,又可从背后攻击乌姆·卡泰夫;三是以第80伞兵旅实施机降,去破坏埃军部署在乌姆·卡泰夫以西的炮兵阵地。
战役进程
1967年6月5日8时15分,沙龙师全线出击。承担迂回任务的以军独立第266坦克营于9时20分进至乌姆·卡泰夫北面181高地,但高地上的埃军抵抗很顽强,以军打到中午都未得手,还损失了8辆坦克。眼见战斗胶着,营长尼尔中校呼唤以色列空军增援,在以机的对地火力支援下,以军坦克营终于夺取了高地。随后,尼尔又率坦克营攻取了阿布格奥拉十字路口。
在以军坦克营得手之际,装备“超级谢尔曼”坦克的以军第14装甲旅也向乌姆·卡泰夫阵地外围的巴西斯据点和236高地发起攻击,由于埃军对外围据点重视不够,兵力有限,因此难以抵御以军坦克的冲击,没多久就陷落了。时至中午,第14旅开始攻击乌姆·卡泰夫,以军战机也呼啸而至,对埃军阵地进行空袭。但因乌姆·卡泰夫工事异常坚固,以军的进攻并未奏效。
鉴于攻击一时难以得手,师长沙龙下令暂停行动,改命第14旅等待晚上发起总攻。为了加强攻击兵力,沙龙还把后方的第99步兵旅调至前线。与此同时,沙龙还派出师侦察营推进至乌姆·卡泰夫与库萨马的中间地带,阻止埃军相互支援。沙龙之所以选择夜间进攻,是因为他的两支奇兵届时将发挥关键作用,其中一路就是独立第266坦克营,他们已经包抄到敌后,而另一路奇兵——第80伞兵旅也快要登场了。
6月5日傍晚,以军6架CH-34“乔克托人”直升机分三个波次,将第80伞兵旅的200余名伞兵投放到181高地以南的沙丘地带,伞兵们徒步前往鲁瓦法水坝。22时30分,进至目标区域的以军伞兵向埃军炮兵阵地发起攻击,尽管埃军建设的火炮掩体坚固得足以承受炮弹和炸弹的打击,但在以军伞兵奇袭面前却显得异常脆弱。很快,埃军2个炮兵营就不复存在了。对埃军来说,最致命的还不是炮兵营被歼灭,更在于以军伞兵的奇袭所导致的己方军心混乱。
伞兵突击得手后,兴奋的沙龙立即向第14装甲旅和第99步兵旅下达总攻命令。22时45分,沙龙师所属全部火炮向乌姆·卡泰夫展开半小时的轰击,完全压制住当面埃军。炮火刚一停歇,以军第99旅和第14旅就携手向乌姆·卡泰夫发起总攻,每个以军步兵营都配备了彩色手电筒,以红、蓝、绿三色光束来标定步兵们推进的程度,同时帮助以色列坦克识别自己。
面对以军步坦协同攻击,埃军的抵抗完全没有章法。战至6月6日2时30分,乌姆·卡泰夫大部分阵地失守,尽管充当预备队的埃军第288坦克营试图把以军步兵赶出阵地,但他们遭到迂回包抄的以军独立第266坦克营的阻击,埃军大批坦克和坦克歼击车被摧毁。
6月6日天光放亮之际,以军完全夺取了乌姆·卡泰夫的各个制高点,这里已经看不到成建制的埃及军队了。至此,埃军苦心经营的阿布格奥拉要塞宣告易手。
开罗当地时间6月6日7时许,阿布格奥拉陷落的消息传到埃及陆军总部,作为指挥官的阿密尔元帅被这一突如其来的坏消息搞得心烦意乱,他随即下达了一条极为草率的命令:驻西奈的埃及军队全线向苏伊士运河西岸撤退。
这道命令击碎了埃及守军最后一点防守意志,结果在以军的追击下,埃及军队的撤退很快变成了溃退。6月8日晚,整个西奈半岛尽入以军之手。
战役总结
在攻占阿布格奥拉要塞的战斗中,沙龙师用时还不到24小时,因此以色列将这场进攻作战称作他们的“沙漠闪击战”。客观而言,以军之所以能取得令人惊叹的战绩,是与他们多年的精心准备密不可分的,而非沙龙一时的突发奇想。
早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几年,以军就通过各种手段获取了阿布格奥拉地区的地形地貌情报,相关的测绘图和照片被作为重要档案保存起来。与此同时,以军指挥参谋学院根据这些勘察材料,每年都举行一次进攻阿布格奥拉的图上作业,而且每年的演练都根据所掌握的埃及守军兵力变化情报进行相应调整。值得一提的是,沙龙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前的职务是以色列陆军训练部长,一直负责指导这种训练。因此到了战时,包括沙龙在内的以军高级指挥官们对阿布格奥拉的情况了如指掌,在此基础上采取什么打法早就心中有数。
此外,以军在开战前几年里,装备建设和战术思想也不断发展。装备方面,以军极大地加强了装甲部队的比重。战术思想上,以军确立了以“空中掩护下实施快速装甲突击”为核心的新战术。在攻击阿布格奥拉要塞的作战中,沙龙师就是通过这种战术收到了奇效。
反观埃军,则完全照搬二战期间英国军队在北非沙漠抵抗纳粹德军的战术,只知道据险固守,对于以色列军队的新战术发展视而不见,结果在以军诸军兵种协同攻击面前遭到惨败。这正应了《孙子兵法》中的那句话:“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一支墨守成规的军队与一支不断求新求变的军队交战,失败的命运是必然的。 (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