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力在搜捕老鼠。朱德华 摄
2012年,河源官兵首次利用军马巡逻,延长了巡逻点位,全方位收集了河源地区的气候、地理特征等信息,填补了喀赞库勒湖、4074高程点等地巡逻空白。
即便有马,大家也是偶尔出现在马背上。爬山巡逻时,要拽着马尾巴一步一停,马一摇三晃地前进,巡逻路上常常见到马蹄留下的血印。7月15日,巡逻6小时后,13号马气喘吁吁地不愿再挪半步,官兵对其使尽了威逼利诱的办法也无济于事。无奈之下,5名官兵4匹马继续前进,云涛只有依靠拐杖迈开艰难的步伐。
8月2日,河源飘雪。当日巡逻去的点位需要穿越霍尔果斯河,河水冰凉湍急,水没马肚,官兵全身湿透。就在艰难渡河时,战士曹建军的马脚打滑,一下子又回到河里,连人带马被河水冲出10余米,幸亏那匹马身高力大,扛住了河水的冲击,驮着小曹硬是趔趄着冲上了岸。
9月5日,执勤点派出2组巡逻小分队。
两组分路而行,约定中途会合。当天阴雨绵绵、雾气很大,A组因为绕道而行未能赶到约定地点,军医郭刘帅在探路途中迷失了方向。晚山八点多,执勤点除郭刘帅外全部在位,云涛决定:进山找人!战士朱本歌和张洁备好了3匹马,云涛和张洁各骑一匹马、牵着一匹马,带上手枪、信号枪、对讲机、强光手电筒、干粮等物资走进深山。晚山9时多,天色已暗,为节约用电,两人尽量用呐喊声、口哨声寻找。山涧不时传来豺狼的嘶吼、山雀惊恐的振翅声。云涛一路给张洁讲述戍边故事,打消小张内心的恐惧,每10分钟通过对讲机与哨所联系1次。翻山越岭,夜里12时30分,在一户牧民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正在归途的郭刘帅。
河源后勤保障很困难,喝口热开水都要费些周折。
魏世彬是河源的大厨,他说河源海拔高,烧开水要用高压锅,否则水在85度就滚沸。河水杂质多,喝了不开的水会拉肚子。
魏世彬曾经参加过上合5国联合军演、光缆施工、果子沟雪崩救人,今年就要复员返乡,唯一的缺憾是没有去过河源,每年申请都因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而告败。今年,写血书、上门找领导谈心,终于如愿以偿。
河源是个天然的大牧场,草地上生长着野葱、野蒜、野蘑菇,霍尔果斯河里有营养丰富的高白鲑,这些天赐资源常常被魏世彬放在官兵的餐盘里,大家打趣说,餐餐都是农家乐。
河源是所砺练人的好学校。魏世彬费尽心思将伙食调剂的好好的、将房间的取暖炉烧的旺旺的,让官兵一回到哨所就像回到家一样。
魏世彬比较胖,夜夜打呼噜,为了不影响别人休息,他蜷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看书,等大家熟睡后才关灯睡觉。
“河源执勤点没有军人管控不行!”,负责执勤点政治工作的某营副教导员郑华地说起话来抑扬顿挫。 郑华地今年首进河源,来河源前他与探亲的父母仅团聚了37个小时。
“边防官兵进驻河源,不仅是行使主权的象征。还要跟牧护牧,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每年均有不法之众抵边非法打猎、盗挖药材,这都需要有人管控”。
河源执勤点与哈萨克斯坦国卡赞古力哨所隔河相望,大家在生活上互有关照。需要会面时,用英语交流。这就让河源官兵养成自觉学习英语的习惯,就连平时观看影视光碟,也全部挑选用英语对白的。一段时间,战士樊瑞祥梦话全用英语呓语,成为哨所的一段趣闻。 9月27日,临别哨所,官兵在巡逻线上埋下自己的许愿瓶、在边境线上飘扬100天的国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挥泪别河源,大家依依难舍。
中士杨建军4进河源,下士曹建军3进河源……
河源,是个铸造男人的圣地。一茬茬边防官兵在这里挥洒忠诚,演绎青春,勇敢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同时把当代军人的光荣与梦想写满边关。
高原的雄伟,雪域的辽阔,秃山的荒凉,边关的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