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网下的火炮阵地。记者冯凯旋 摄
1月18日一大早,记者冒着纷飞的大雪,顶着刺骨的寒风,跟随沈阳军区某炮兵团向长白腹地林海雪原深处开进。一路上,记者接受着寒风似刀,哈气成霜考验。
刚抵达疏散地域,随着团长一声“疏散隐蔽”的口令,身着雪地伪装服的官兵就近隐蔽,火炮和各种车辆变戏法般瞬间消失在茫茫雪野。
记者走近,经过观察才发现,一条雨裂沟两侧隐藏着10余种雪地伪装工事。在一个雪屋内,记者看到,一些官兵正拿着卷尺反复测量着冻土层,并记录着数据。
“冬训这么多年,在冻土构筑的工事早有了标准,为什么还要反复测量?”面对记者的提问,团长说:“今年是几十年不遇的极寒天气,我们发现,每当气温降低5摄氏度,对作业方式、爆破手段以及构工方法等都产生很大影响,比如去年冬训时候的气温就比今年高7摄氏度,老数据是否准确、适用,需要我们重新论证。”
“温度太低会造成人员冻伤,温度高了冻土层则容易坍塌。”在某连的猫耳洞内,记者看到官兵正在测量室内温度。“目前,室外温度零下34摄氏度,冻土层2.7米,室内温度需要保持在10摄氏度左右可确保工事的稳固,并保证人员能够正常夜宿。”连长告诉记者。
“气温零下32摄氏度,掩体积雪盖层不得少于10公分,这个掩体厚度差了0.5公分,如果不重新推倒重来,敌红外侦察设备将发现我们……”记者看到,侦察班长把刚刚构筑好的某自行突击炮掩体推到重建。“严寒条件下,火炮的机动性能下降,生存率大大降低,给工事的隐蔽、伪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团长告诉记者,军事训练是战争的“预实践”,更是严谨的科学实践。为此,他们采取研讨作业方式,认真采集数据、科学实验论证,如今已采集了近万组数据,针对不同土质、不同气候条件总结出100多条应对策略。
冬日的北方,白昼特别短,下午4点刚过,天已开始变黑。望着白茫茫的林海雪原,团长告诉记者,今晚他们将在工事内宿营。(来源:中国军事图片中心 记者冯凯旋 特约记者杨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