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参观U-2。
挑战权威 为祖国高空守护开启的“天窗”
初冬,北空导弹某师“英雄营”。百余名即将下连的新兵走进营史馆,清华大学大三入伍的新兵王海亮在一张发黄的奖状前停下了脚步。
“一个营的一个战法荣获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真的假的?”第一眼看到这张奖状,王海亮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是国家百废待兴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盛会,被誉为“科学的春天”。 “为表扬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作出重大贡献者,特颁发此奖状,以资鼓励。”受奖者:空军地空导弹第二营;成果:地空导弹近快战法;落款:全国科学大会;时间:一九七八年。
仔细端详这张饱经历史风霜的奖状,王海亮心中无比震撼:这究竟是个什么战法? 50多年前,类似的问题在时任营长岳振华脑海中萦绕,用什么战法才能击落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空侦察机?
1958年之前,中国高空的“天窗”是开启的。1959年岳振华首次击落美蒋RB-57D高空侦察机后,就令世界震惊了一次。1962年1月开始,美蒋换装U-2型高空侦察机对我大肆侦察,岳振华又临危受命,带着笨重的兵器辎重奔赴各地打游击。9月,二营奉命到江西南昌地区设伏。为配合二营,上级专门组织轰炸航空兵到南昌附近的机场转场佯动,诱敌就范。果然,敌机真的被引出来了,使二营进驻一周后就获得了战机,于9月9日从容不迫将敌机击落,创首次击落敌U-2型高空侦察机的纪录。
这一下,全世界都在猜谜:中国究竟用什么武器击落了这种传说中的高空幽灵?然而,美国专家大胆预测出飞机一定是被中国地空导弹击落的。于是,他们就在飞机上安装了专门预警地空导弹制导雷达的“第12系统”。此后半年间,U-2三次深入我国大西北侦察,都能巧妙地绕过地空导弹营的火力网,官兵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敌机大摇大摆地溜走,感到非常懊丧和遗憾。
U-2的侦察显然是有效的,一个个惊人的事实被美蒋发现:兰州有浓缩铀工厂、青海湖畔有核武器研制基地、罗布泊正在建筑原子弹试验场地…… 那时的中国经济建设落后,苏联专家已经撤走,“两弹一星”正值攻坚期,若遭敌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U-2飞行的高度太高,我们的战斗机根本够不着。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到地空导弹兵身上。已经调防首都地区的岳振华,此时正在研究U-2侦察的航线。
“今天U-2飞机侦察,飞了一个大‘∞’字后溜了,兄弟部队没打上它。我们研究一下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在它上面找找战法。”野战指挥所,岳振华组织敌情研究,引导技师认为是制导雷达开天线捕捉目标逼着U-2飞出来的。
战斗教训证明,要想把U-2打得躲不掉,就需要打得近、打得快,究竟什么距离开天线是近的临界值?岳振华苦苦思索着这个核心中的关键问题。苏军教令规定120公里前开天线,但从前两次打飞机开天线的实践看,压近开天线距离还有潜力可挖。
算术变战术。岳振华和指挥班子结合几个战例,一次次测算、一遍遍推演,用土办法算出了一个敌机既不易逃脱、我方又不贻误战机的开天线的距离范围38至35公里。然而,38公里开天线,就意味着要蒙上眼完成瞄准前的所有操作动作,苏联专家警告他们完成这套程序不能少于8分钟,但这个距离给指挥班子的射击准备时间只有8秒钟!
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一个字,练!岳振华的想法得到时任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的赞同,却在其他部队引起爆炸性的议论。有领导找营长岳振华和政委赵彬谈话,让他们不要骄傲,少出风头、少翘尾巴。“只要能打下敌机,遭受非议也值。”在那个特殊的年岁和环境里,千钧压力也没能拦住岳振华研究创新的脚步。
他们成立攻关小组,发动群众献计献策。岳振华钻进指挥车和操纵员一起,掐着秒表验证数据,一个一个地核实;他大胆革新,跳出教令限制,简化指挥口令和操作程序,组织了上百次的模拟演练和实兵合练,终于练就了8秒硬功。1963年11月1日,江西上饶,岳振华第一次使用“近快战法”击落U-2;半年多后,他再次用这种战法击落U-2,他因此被称为“U-2终结者”。
苏联人未曾想到,他们平时严格执行的操作教令被中国人改得如此完美,如此贴近实战。被俘的U-2飞行员叶常棣也坦言,虽然飞机上有专门躲避飞弹攻击的预警系统,但没想到飞弹来得那么快,自己根本反应不过来。
时至今日,兵器装备换了一茬又一茬,但“近快战法”的作战思想和精髓仍被地空导弹部队作为战术“法宝”沿用。忠诚无须誓言,岳振华用行动挑战权威,大胆创新,使一个来自基层的、纯粹的军事战法获得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不仅创造另一项纪录,而且还凭借这套战法先后两次击落敌机,对美蒋产生极大震慑,为祖国高空守住了开启的“天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