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切磋武艺成了他们的“规定动作”,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十多年从未间断。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武术爱好者,将其发扬光大责无旁贷。”从此,教员杜立和杜雨又多了一个身份:“义务拳师”,有一大批“粉丝”课余时间前来学艺。近年来,他们的“弟子”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很多毕业学员还将所学带到基层部队。
春分拂晓,雨过天晴。空旷的空军勤务学院四百米障碍场上,两人相对站立,目光如剑。只见一人身轻如燕,疾步上前,双臂旋转,两掌从头顶向对方盖下,另一人步法稳健,顺势一闪,落步的同时,转身竖肘……不多时,两人豆大的汗珠顺着额头滚落。
进行武术对练的正是该院武术队教练、外语教研室讲师杜立和军体教研室教员杜雨。
杜立,38岁,身高一米七,身材挺拔,步伐矫健;杜雨,35岁,一米七八,黝黑魁梧,利索干练。
杜立和杜雨,有着不解之缘,两人不仅都姓杜,而且均来自武术之乡——徐州沛县,6岁习武,师出同门,同年取得武术最高技术段位6段,都是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在学院提起杜立杜雨,很多人都以为他们是亲兄弟。
“我和杜雨的父亲有好几十年的交情,40年前就因爱好武术结识,在民兵营训练时,经常在一起切磋。”谈起他们,连杜立的父亲都觉得有缘分,两人一块长大,一起习武,不是亲兄弟却胜似亲兄弟。
高考时,杜立因视力问题,与心仪的体院擦肩而过,考入了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而杜雨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体育学院专修武术,巧合的是,两人毕业后,先后入伍到空军勤务学院任教员。
从那以后,每天的切磋武艺成了他们的“规定动作”,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十多年从未间断。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辛勤的汗水也浇灌出荣誉之花。到学院工作的十余年,他们在全国、江苏及徐州市的各项比赛中摘金夺银数十项,央视“武林大会”栏目组也曾慕名前来采访他们“哥俩”,一时成为学院家喻户晓的“明星”级教员。
而对于他俩来说,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激发官兵的尚武激情,提高训练积极性。
2007年,一纸命令,杜立到学员队代职副队长。在一次体能摸底考核中,学员队的合格率还不到一半,杜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次训练都是跑五公里、练力量,太没意思了!”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学员的话触动了杜立的心。
为激发学员的训练热情,训练间隙,杜立开始教授大家练习武术。从最基本的扎马步到形意拳的“五行”、“十二形”招式,日常训练穿插进中华传统武术,学员们的积极性一下子被点燃了。形意拳属于内家拳,重在练习“意、气、力”,慢慢地,大家的身体协调性、意志品质等都明显提高。学员张强体型偏胖,单杠一直是他的“拦路虎”,练习武术后,他渐渐掌握了发力技巧,单杠实现了从两个到一口气拉十五个的飞跃。
无独有偶,学员李雄建曾被战友称为“体能困难户”,以往跑几圈感觉有点累,自己就放弃了。练习武术的过程中,不仅增长了体力,还锻炼了意志品质。一个多月后,他的五公里有了显著进步。
最终,在总部组织的教学评价体能抽测中,全队优秀率达百分百。
无独有偶,2008年,到学员队代职的杜雨如法炮制,利用业余时间教授学员长拳、八极拳和形意拳等传统武术,带出的学员队士气高昂。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作为武术爱好者,将其发扬光大责无旁贷。”从此,他们又多了一个身份:“义务拳师”,有一大批“粉丝”课余时间前来学艺。近年来,他们的“弟子”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很多毕业学员还将所学带到基层部队。
前不久,他们被多个学员队聘为武术技术指导。每天下午,都能看见他们俩带领几百人的武术队伍,气势恢宏地练习中华武术。(来源:中国空军网 韩文、陈前玖)
点击进入中新网军事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