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巴边防某部官兵在海拔近5000米的地方负重训练。
8月,走近喜马拉雅山脉北麓,那充满诗意的名字令人神往:岗巴,雪山下的村庄;查果拉,鲜花盛开的地方……
然而,记者在平均海拔4810米的西藏军区岗巴营看到,“鲜花盛开的地方”寸草不生,“雪山下的村庄”贫瘠荒凉。唯一让人赏心悦目的,是营区的一排红柳,为这亘古荒原增添了几分生机。
在全军驻地海拔最高的边防营,官兵种活了当地第一棵树。他们也像这些高原红柳一样扎下根来,用实际行动刻画出新一代革命军人的时代肖像。
雪山之巅,1300多面国旗见证的忠诚
海拔5318米的查果拉哨所矗立云中,是全军最高的驻防点之一。冰峰雪岭中,飘扬在查果拉主峰的五星红旗鲜艳夺目。护旗手王伟说,这里天无一日晴,风无一日停,几乎每周都要换下一面被狂风暴雪撕裂的国旗。设点以来,哨所已经更换了1300多面国旗。
风雪查果拉,官兵把国旗视同生命。那年深冬,他们冒着-30℃的严寒武装巡逻。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让战士韩志庚和黄毅迷失了方向。失联断炊三天三夜,就在濒临崩溃时,韩志庚看到了山巅那抹跃动的红。他抓起一把雪揉揉眼睛,确认是哨楼上的国旗,那一刻,两人泪如雨下……
遗憾的是,由于腿部严重冻伤,他俩都不得不截肢。岗巴营把两位勇士的鞋放进了荣誉室,激励官兵不惧艰险,誓死捍卫每一寸国土。
查果拉哨所的1300多面国旗,见证了岗巴军人雪山一样纯洁的忠诚。说起牺牲在巡逻路上的年轻战士任浪,铁汉营长胡广军几度哽咽。
上等兵任浪曾3次申请入党,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一次雪夜巡逻,他接连翻过两个海拔5000多米的山口后,突发高原心脏病,一头栽倒在地。在胡广军怀里,任浪只轻轻说了一句“我想入党……”就再也没有醒来。这个年仅19岁的战士,用人生留下的最后4个字,宣示了对党的忠诚。
组建以来,岗巴营先后有31名官兵把生命奉献给风雪边关。这么多年来,岗巴营从来没人要求调走,年年选取士官完成率100%。
如今,岗巴营红柳成行,映衬着新一代戍边官兵书写的对联:坚守再难,也要克服万难,日复一日矗立风雪边关;巡逻再险,也要执着涉险,年复一年用脚丈量雪线。
奉献无言,岗巴军人的家国情怀
“岗巴黑”,是喜马拉雅山给岗巴军人打下的特殊标记。高寒缺氧,风雪肆虐,紫外线强烈,年轻战士的脸上写满了与年龄不相称的沧桑。
在岗巴军人眼里,“岗巴黑”正是他们引以为豪的荣誉勋章!近3年来,岗巴营创新10余项训法战法,在多次比武中斩获11个第一,集体和个人多次受到全国全军表彰。
青春易老,官兵并不放在心上。真正让他们难以释怀的,是对亲人那份沉重的愧疚。
“我们的孩子,不是一天天而是一年年看着长大的。”营部机要参谋许琪伟的感慨,戳中了岗巴男儿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官兵说,在岗巴,奉献最大的是军嫂。家属来队,最短的只待了3小时就被劝下山了。更令人感伤的是,军士长黄颂的未婚妻本来是到连队完婚的,却因突发高原疾病去世,成为岗巴“永远的新娘”。漫漫探亲路,岗巴营4位军嫂长眠在了雪域高原。
在岗巴营,这样的故事几天几夜都讲不完。
“岗巴黑”,亲人泪,边防军人的故事辛酸而浪漫。他们高洁的灵魂犹如雪域最美的格桑花,让这片荒原真正成了“鲜花盛开的地方”。
魂系岗巴,追寻永远的精神高地
岗巴营最苦的哨所是查果拉,空气中含氧量只有内地的35%。但每年确定上哨名单时,官兵都会挤破头。
他们不仅打造了固若金汤的钢铁边关,而且铸就了属于岗巴军人的精神高地。这些年,他们修通了覆盖驻防点位的简易公路,构筑了10多公里防御工事,还建成了配套规范的射击场、投弹场和战术训练场,训练执勤效益大幅提升。
那年6月,机要参谋樊德聚到了肝癌晚期,弥留之际,他提出了唯一的请求:“让我再看一眼查果拉吧!”战友们眼含热泪把他抱上查果拉主峰,望着飘扬的国旗,樊德聚缓缓敬了一个军礼,安详地闭上了眼睛。教导员何正海做过统计,全营先后有33名官兵放弃到低海拔地区工作的机会。
在边关,祖国是具体的。站在雪山之巅,官兵们真正体会到了边防军人的价值,真正感悟到了“你站在哪里,哪里就是祖国”的含义。他们就像岗巴红柳的新枝嫩芽,风华正茂,茁壮成长,为祖国站岗放哨。
(记者 欧 灿 特约记者 张 震 赵海波 通讯员 刘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