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佛山“兼并”了顺德等“小城市”,力争成为珠三角第三大城市
2003年1月8日,在这个谐音“要发”的日子,佛山市所辖的南海、顺德、三水、高明四市同时于上午9点步调一致地摘去自己的“市门牌”,换上佛山市的区牌。佛山市城区、石湾区加上原南海市的南庄镇也同时合并为“禅城区”。
至此,继广州、深圳之后的广东第三大城市在政府强力推动下诞生了。“大佛山”一市五区,面积共3800平方公里,人口335万。
十年之患
据佛山市政府有关官员透露,对于佛山市而言,虽然到最近才成为现实,但整合南海、顺德、三水、高明等四市的意图在十年前就埋下了种子。
1992年至1994年,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后撤县建市,虽然还是由佛山代管,但“撤县建市的意图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好独立,彼此心知肚明”,其中又以经济实力雄厚的顺德、南海独立倾向最为明显,顺德市变换了自己的区号和车牌号,南海也有了与佛山不同的车牌号。
其时,佛山市实际上所能管辖的只有不到80平方公里的城区,政府的职能呈萎缩状态。佛山市感到危机深重。1993年,佛山市邀请中国经济学界的魏杰、李晓西、钟朋荣以及当时还是新华社记者的王志纲来佛山,探讨佛山的发展思路。
据王志纲回忆,当时大家指出佛山发展的两条路:其一,佛山如果不想束手就擒,就要对3800平方公里进行整合,形成大佛山,这样佛山的产业资源才会得到有效配置;其二,如果不整合,则佛山只能龟缩在77平方公里的“佛山镇”里面,好像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各自为政,周天子成了孤家寡人。
后一种局面是佛山市所不愿看到的。顺德、南海经济发展迅猛,其经济总量各占佛山的1/3,如果两市自立门户,“独立”出去,则佛山在珠三角的地位必然衰落。
这种局面却是佛山市可能要面临的。顺德一直在谋求与其经济实力相匹配的行政规格,“独立”的倾向越来越明显。一旦顺德成功,则形成“多骨诺米牌”效应,南海、三水、高明势必步其后尘。
但单凭佛山一己之力,要完成“大佛山”的梦想不现实,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态度至关重要。
上层发力
“整个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和佛山市主要领导在操作的,我们没有参与。”2003年1月7日,佛山市发展计划局梁东华副局长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据他介绍,早在2000年广东省编制“十五”计划时,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李长春在珠海的一次座谈会上第一次提出,要把佛山建设成为继广州、深圳之后的广东省“第三大城市”。
此意向被《羊城晚报〉获知,并在头版刊出,其中有比较详细的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明确指出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四市撤市建区,并到“大佛山”。
消息传出,反弹极大。《羊城晚报》旋即更正,并作检讨。广东“第三大城市”的意向暂时搁浅。
但工作还在悄悄进行。据原三水市一名主要领导介绍,2001年8月,李长春到三水考察时再一次透露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一事。
2002年广东省委第九次党代会后,6月4日,李长春到佛山视察工作。“这次他真的下了决心。”据梁东华讲,李长春明确提出佛山要建成广东省“第三大城市”的构想。
2002年9月底,广东省委常委、原珠海市委书记黄龙云调任佛山市委书记,“大佛山”整合的步子才真正迈开。
梁东华分析说,之所以调一个省委常委过来作市委书记,无非就是要借助省委常委的权威,以示广东省委、省政府强力打造“大佛山”的决心,减少下面的反弹和抗拒。
2002年11月,顺德、南海、三水、高明等四市纷纷向佛山市打报告要求撤市设区。“形势已经非常明显,下面唯有服从。”佛山市政府一名官员如此解释“诸侯”们富有戏剧性的举动。
据了解,在佛山市呈给广东省的报告上,四市党政一把手均在其上签名。广东省政府再向国务院递交报告,一个多月的时间,2002年12月8日,国务院“同意”的批复就下来了。
2002年12月19日,佛山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公布“大佛山”行政区划调整内容。
应对长三角
放在两年前,甚至就在一年前,要实现“大佛山”的构想也是不可想象的。且不说《羊城晚报》两年前因披露此事挨批,就是在2002年1月29日,广东省九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广东省省长卢瑞华在回答佛山代表关于佛山的定位时,还明确告诫说:佛山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广州的卫星城……不要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而要做好自己最能做的事情。
短短一年时间,形势发生如此逆转,惟一的理由就是“珠三角感受到了长三角越来越大的压力”。近年来,长三角以上海为龙头,打造华东经济圈,发展势头甚猛,相比之下,珠三角的竞争力明显下降了。许多台资企业、外资企业撤离珠三角,迁至长三角,就是两地竞争力强弱的表现。
有专家分析说,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的两个发动机。现在长三角发展越来越强劲,珠三角要保持势头,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在大的层面上,如何实现粤港一体化,这需要中央来定;二是在中的层面上,广东自己可以有类似整合佛山、打造“第三大城市”的大手笔;三是在微观层面上,对无序的城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实现资源共享,比如建设广佛地铁。
十年来的“诸侯割据”令佛山市城市规划无从通盘考虑,产业布局也无法协调发展。当地人抱怨最多的就是由此带来的生活和工作上的不便。佛山、南海两市交界处的“断头路”,市内区号不同带来的电话通讯成本增加,还有佛山市石湾区和南海市南庄镇陶瓷产业之间的恶性竞争所耗费的资源巨大。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左正认为,整合后的“大佛山”将成为珠三角大经济区西岸的新增长极,其作用在于重新整合西岸资源,继续向北、向西发展,拓宽整个珠三角经济发展腹地。
梁东华表示,“大佛山”在新的定位上改变了过去“以己为中心”的发展思维,一方面提出了加强与广州发展格局接轨,主动接受广州辐射;另一方面提出了充分利用自身的产业优势、实力优势和特有的区域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增强向珠三角边缘区域及广东周边地区辐射功能的思路。
王志纲则提出更富有想象力的构想,他认为,在未来,珠江三角洲将形成两极,一极是大广州和大佛山,一极是大香港和大深圳,共同挑起整个华南经济圈的担子。
亟需认同感
2003年1月7日,即在正式挂牌前一天,原三水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刘永平向记者们递上一张冠名为“广东省第三大城市——佛山市三水区”名片,他笑着说:“我们现在是过渡政府,提前作了名片,是为了宣传广东省第三大城市。”
同一天,三水区委书记蒋顺威高兴地向记者表示,成立“大佛山”后,三水区可以发挥“后发优势”,承接广州、佛山产业结构调整后转移的产业,利用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形成产业集聚优势和规模优势。
1月8日,各区正式挂牌当天,三水为庆贺这一“历史盛事”,于当晚举办文艺晚会、游艺晚会及烟花汇演,全区同乐。
佛山市一位官员私下透露,四市对此次整合态度不一,心态各异,三水、高明经济欠发达,对加入到“大佛山”中心甘情愿,甚至欣喜万分,而顺德、南海则从官方到民间普遍怀抵触心理。
据他介绍,此次佛山整合四市,与当初广州整合番禺、花都有很大的差异。彼时,广州占绝对优势,其合并既减少了广州本身发展的限制,亦带动这几个地区的发展。而佛山这些年发展滞后,除了行政级别高于顺德等其他地区外,社会发展水平并没有优势,有些方面甚至落后于顺德、南海。
这种对佛山缺乏认同、甚至瞧不起的心态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佛山诸侯经济格局的形成。因此,有佛山市政府官员撰文认为,要建设广东省第三大城市,首先要解决的是人心归属和认同问题,在此前提下才谈得上优化和整合资源。
佛山市领导深谙此理。2002年12月19日,佛山市长梁绍棠表示,行政区划调整后,首要任务就是通过简政放权,尽快明确一个事权关系合理、运转协调、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行政管理体制,否则区划调整的结果可能是“未见其利先见其害”。
2003年1月3日,佛山市委书记黄龙云在机关干部大会上强调,区划调整后,许多权力不仅不向上收,而且还要向下放权,形成市级和五个区级的良性互动,共同做大做强佛山。
据一位与会官员透露,黄龙云在会上亦对四市撤市设区形成的心理落差表示充分理解,并要市级机关部门感受此点,在工作中多予支持,少作掣肘。
不过,这位官员认为,这种“人不动、财不动”的局面只能暂时维持,因为既要整合、要打造“第三大城市”,就必须把“大佛山”做通盘考虑,进行规划,而这势必要对现在的财政体制等作重大改变,“如果还是各管各的,那还整合在一起干什么?”
但即使在过渡期,佛山市的整合动作也相当生猛,最令人注目的有三点,一是决定投资60亿元建设大佛山统一的城市道路网,这个包括“四纵九横两环”的路网确保从佛山市区到各区30分钟到达,以此确保“佛山核心”的形成;二是决定未来10年投资100亿元用于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在发展通讯业务方面整合网络资源,并且提出长途电话区号统一的时间表;其三,在宣布撤市设区之后不到一周时间,《佛山市农业发展规划纲要》、《佛山市工业发展规划纲要》和《佛山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出台。
1月9日,即正式挂牌后第二天,佛山市组织各区党政主要领导及市有关部门负责人,奔赴广州、深圳、东莞,学习借鉴它们的工业园规划建设和优化投资环境的经验。
可以预见的是,整合的手段将越来越多。“大佛山”能否打造成功,“第三大城市”的目标能否实现,以黄龙云为首的佛山市领导心中有一个中期和近期标准,中期是用5年左右时间,看佛山的经济是否发展得更快,城市的环境是否更好了,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更高了;近期则是要看区划调整后1年左右时间,广大群众和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是否更高涨了。
“佛山的领导者,干好了会成为广东发展史上的一大功臣,搞不好就会被千夫所指。”这句在佛山民间广泛流传的话,虽然有些情绪化,但的确道出了佛山的真实处境。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原标题:广东打造第三城
作者:章文 辛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