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1日电 7月10日,美国宇航局(NASA)宣布了一条令人眼睛为之一亮的发现:他们在一颗急速旋转的脉冲星和一颗白矮星轨道上发现了一颗迄今为止人类观察到的最古老的行星。这颗行星也是宇宙诞生时形成的第一代行星。它的惊世现身有助于为人类揭开宇宙的生死之谜提供非常有价值的科学线索。
天文学家发现了太阳系的太爷爷
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行星究竟是什么样的一个概念呢?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介绍说,和银河系里相对稳定且年轻太阳地球比起来,这颗行星是太爷爷级了,因为天体物理学家推测的太阳年龄是50亿岁左右,而这颗行星的年龄高达130亿岁!
这颗古老的行星不但岁数大,离咱们地球也够远的――位于距离地球5600光年(一光年约等于九兆四千六百亿公里)的球状星团的中央。球状星团一直被天文学家视为不利于形成行星的环境,因为球状星团凝聚之初,形成行星的重物质数量不够多,所以星团内不可能发现行星。然而,哈勃太空望远镜捕捉到的数据推翻了天文学家们的这一推测,这次在星团里发现的这颗最古老的行星便是最好的例证。
这发一现使得宇宙中最古老行星的年岁又增加了10亿年。去年,赫赫有名的《自然》杂志曾经报道说,澳大利亚的天文学家在苦苦探寻几十年后,终于在银河系中心附近区域发现了一颗年代久远的行星,这颗行星有可能会为宇宙在大爆炸后的组成提供线索。
据信这颗星球大约已经有120亿年的历史,这意味着它形成的年代早于大爆炸10亿年。发现这一行星的澳大利亚天文学家迈克尔-贝塞尔表示,天文学家已将这颗行星命名为HE0107-5240,属于宇宙中的第二代星球,它已经包含金属元素。
遥远的行星是宇宙中的第一代星体
和一年前贝塞尔发现的HE0107-5240相比,新发现的这颗行星不仅仅年龄比它大10亿岁,最重要的是它属于宇宙中的第一代星体。
美国宾州大学教授斯泰恩-辛格逊说:“我们觉得我们发现了宇宙形成之初第一代行星的典型代表。我们断定这颗行星形成于130亿年前,那时候我们的银河系还是幼儿,正正处于刚刚形成阶段哩。如果把地球和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跟它比的话,那么就更小了了,因为地球和太阳系中的其它行星是第三代行星。”
美国宇航局还介绍说,由于这颗最古老的行星离我们地球太遥远了,所以根本无法直接观测到,但根据它所绕行的轨道特性,天文学家们精确测算出它的准确位置和它的质量。
行星现身能助人类揭开宇宙的生死这谜
那么,这颗看不见摸不着的行星的发现对于人类来说有何意义呢?科学家们纷纷表示,它的存在为人类揭开宇宙生死之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空间和时间的本质是什么?这是从2000多年前的古代哲学家到现代天文学家一直都在苦苦思索的问题。经过了哥白尼、赫歇尔、哈勃的从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的探索宇宙三部曲,宇宙学已经不再是幽深玄奥的抽象哲学思辩,而是建立在天文观测和物理实验基础上的一门现代科学。
目前学术界影响较大的“大爆炸宇宙论”是1927年由比利时数学家勒梅特提出的,他认为最初宇宙的物质集中在一个超原子的“宇宙蛋”里,在一次无与伦比的大爆炸中分裂成无数碎片,形成了今天的宇宙。1948年,俄裔美籍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又详细勾画出宇宙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50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经一系列元素演化到最后形成星球、星系的整个膨胀演化过程的图像。但是该理论存在许多使人迷惑之处。
宏观宇宙是相对无限延伸的。“大爆炸宇宙论”关于宇宙当初仅仅是一个点,而它周围却是一片空白,即将人类至今还不能确定范围也无法计算质量的宇宙压缩在一个极小空间内的假设只是一种臆测。况且从能量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考虑,一个小点无缘无故地突然爆炸成浩瀚宇宙的能量从何而来呢?
人类把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确定为衡量时间的标准--年。但宇宙中所有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不同的,在宇宙范围,时间没有衡量标准。譬如地球上东西南北的方向概念在宇宙范围就没有任何意义。既然年的概念对宇宙而言并不存在,大爆炸宇宙论又如何用年的概念去推算宇宙的确切年龄呢?
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了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哈勃定律只是说明了距离地球越远的星系运动速度越快--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距离呈正比关系。但他没能发现很重要的另一点--星系红移量与星系质量也呈正比关系。
宇宙中星系间距离非常非常遥远,光线传播因空间物质的吸收、阻挡会逐渐减弱,那些运动速度越快的星系就是质量越大的星系。质量大,能量辐射就强,因此我们观察到的红移量极大的星系,当然是质量极大的星系。这就是被称作“类星体”的遥远星系因质量巨大而红移量巨大的原因。另外那些质量小、能量辐射弱的星系(除极少数距银河系很近的星系,如大、小麦哲伦星系外)则很难观察到,于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星系大多呈红移。而银河系内的恒星由于距地球近,大小恒星都能看到,所以恒星的红移紫移数量大致相等。
导致星系红移多紫移少的另一原因是:宇宙中的物质结构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围绕一个中心按圆形轨迹运动的,不是像大爆炸宇宙论描述的从一个中心向四周作放射状的直线运动。因此,从地球看到的紫移星系范围很窄,数量极少,只能是与银河系同一方向运动的,前方比银河系小的星系;后方比银河系大的星系。只有将来研制出更高分辨程度的天文观测仪器才能看到更多的紫移星系。
宇宙中的物质分布出现不平衡时,局部物质结构会不断发生膨胀和收缩变化,但宇宙整体结构相对平衡的状态不会改变。仅凭从地球角度观测到的部分(不是全部)可见星系与地球之间距离的远近变化,不能说明宇宙整体是在膨胀或收缩。就像地球上的海洋受引力作用不断此涨彼消的潮汐现象并不说明海水总量是在增加或减少一样。
1994年,美国卡内基研究所的弗里德曼等人,用估计宇宙膨胀速率的办法计算宇宙年龄时,得出一个80~120亿年的年龄计算值。然而根据对恒星光谱的分析,宇宙中最古老的恒星年龄为140~160亿年。恒星的年龄倒比宇宙的年龄大。
1964年,美国工程师彭齐亚斯和威尔逊探测到的微波背景辐射,是因为布满宇宙空间的各种物质相互之间能量传递产生的效果。宇宙中的物质辐射是时刻存在的,3K或5K的温度值也只是人类根据自己判断设计的一种衡量标准。这种能量辐射现象只能说明宇宙中的物质由于引力作用,在大尺度空间整体分布的相对均匀性和星际空间里确实存在大量我们目前还观测不到的“暗物质”。
至于大爆炸宇宙论中的氦丰度问题,氦元素原本就是宇宙中存在的仅次于氢元素的数量极丰富的原子结构,它在空间的百分比含量和其它元素的百分比含量同样都属于物质结构分布规律中很平常的物理现象。在宇宙大尺度范围中,不仅氦元素的丰度相似,其余的氢、氧……元素的丰度也都是相似的。而且,各种元素是随不同的温度、环境而不断互相变换的,并不是始终保持一副面孔,所以微波背景辐射和氦丰度与宇宙的起源之间看不出有任何必然的联系。
大爆炸宇宙论面临的难题还有,如果宇宙无限膨胀下去,最后的结局如何呢?德国物理学家克劳修斯指出,能量从非均匀分布到均匀分布的那种变化过程,适用于宇宙间的一切能量形式和一切事件,在任何给定物体中有一个基于其总能量与温度之比的物理量,他把这个物理量取名为“熵”,孤立系统中的“熵”永远趋于增大。
但在宇宙中总会有高“熵”和低“熵”的区域,不可能出现绝对均匀的状态。所以,那种认为由于“熵”水平的不断升高而达到最大值时,宇宙就会进入一片死寂的永恒状态,最终“热寂”而亡的结局,是把我们现在可观测到的一部分宇宙范围当作整个宇宙的误识。
根据天文观测资料和物理理论描述宇宙的具体形态,星系的形态特征对研究宇宙结构至关重要,从星系的运动规律可以推断整个宇宙的结构形态,而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行星对于研究宇宙这些高深的理论来说当然是一个绝好的证据。(徐冰川/闻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