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月十九日电 题:龙应台北京大学谈“市民主义”
作者 孙宇挺
“如果用‘理性和浪漫——保守和开放’的坐标轴来定位一个城市,你们理想中的北京应该在哪个位置?”龙应台给了台下学子这样一个问题,她得到的答案是“理性并开放”的北京。
十月十七日晚上北京大学的一个仅可容纳两百人的讲演厅足足挤进了四百个人,龙应台这个名字在北京的高校学生中具有相当的号召力。
龙应台这样介绍自己,“我有着双重的背景,一个是长年以来关心文化、社会和人的观察者,同时也是曾在一个政府花了三年三个月又三天时间实地实践自己对社会的理解的文化局局长。”
龙博士用观察者和局长的双重身份阐述了她对“市民主义”的理解,城市的主人是市民,他们生于肆、长于肆、歌哭于肆,城市的发展要以市民本身的幸福为核心目的。城市的特色来源于这个城市的记忆,以及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以何种习性生活。讲座中她谈到了她自己任文化局局长期间所从事的文物保护和城市文化方面的工作。
台下听讲的学子们发现,相比较当作家时愤怒的龙应台,现在的龙应台变温和了许多。龙应台本人对此的解释是,当时作家的愤怒是她表达看法的一种姿态,在台湾历经了这些年来的变更之后,现在台湾社会的问题不能再用愤怒来解决。
她说,在她三年多进入体制内的工作的经历之后,她发现原来做事是这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她对那些真正进入体制内做事情的人有了以前所没有的尊敬。同时她认为,能够做事的知识分子如果能进入体制是件非常理想的事情。
当有同学问起现在城市农民工应该如何定位的时候,龙应台想到了台北工作的那些外籍劳工,她说,因为他们存在于这个城市,他们也是城市的一个部分,他们也拥有文化权。以她当文化局局长的时候做法为例,当时她从预算中抽出部分与当地劳工集团合作,专门为他们组织一些文化艺术方面的活动。
学生们还就城市发展和文化冲突以及市民的本源等问题与龙应台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