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揭秘齐鲁船老大的坚守岁月

2011年09月13日 14:49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自古以来,渔业便是羊口镇最重要的一部分。这里拥有山东省规模最大、效益最高的捕捞船队,素有“齐鲁船老大”之称。世世代代的羊口人面对同一片大海,靠海而渔,享受大海的馈赠。

  对于大海,羊口人依附,眷恋,更有敬畏。因为懂海,羊口人乐于谈海。

  现在,当越来越多沿海地区将目光转向第三产业,纷纷上马滨海娱乐项目的今天,齐鲁船老大仍然坚守着日出扬帆,日落归港的捕捞生活。

  必需品都用鱼来换

  羊口人的捕鱼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传说唐王李世民时代,边防兵营就开始在小清河以北驻扎,后来稀疏的渔民开始慢慢聚集到此。在这千年的岁月里,王朝更替似乎没有改变什么,羊口人面对的是同样的大海,延续父辈走过的路。

  1864年,羊口开始设港通商,从此之后将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渔民以渔为生,就像农民种田一样,大海是渔民的“土地”,木船是最重要的家当,需要生活必需品时,几乎都是拿鱼换来的。

  一百多年后,似乎才有了直观的变化。

  他们的生活离不开海

  1978年,21岁的黄涛第一次出海,脚下是一条20马力的机动船。直到那时,海上还时常能看到借助风帆行驶的木帆船。渔民出海,除了捕捞归来,一般是无风不回,连续待在海上的时间,少则三天五天,多则十天半月。

  跟如今相比,那时的鱼数量多,个头也大。在黄涛记忆中,当时的渤海湾还没有那么多船,基本上每次出海都能满载而归。现在船却越来越多,300马力、600马力甚至800马力的船不断入海,动辄就是几万斤的捕获量,而近海的鱼也随之越来越少,越来越小。

  黄涛的同龄人大多数都有下海捕鱼的经历,即便离开了海,从事的也是与海有关的事业。

  新生代里不下海的“渔民”

  “渔民之家”成立于2006年4月27日,拥有近海捕捞船366艘,入会会员276人,而他们都跟孙效宝一样,他们有属于自己的船,自称渔民,却从未出过海。“我们是船老板,而并非船老大”。

  现年50岁的孙效宝在1982年之前,一直在盐场工作。1982年,羊口实行第二次包产到户。当时孙效宝就有了直接下海的想法,他要去外面闯闯。

  而正是从那一年起,孙效宝在全国沿海城市做起了水产生意。他说,全国水产品市场,没有没去过的地方。

  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孙效宝有资本了,于1999年买了羊口港上的第一艘小型钢壳船,自己只需出船出钱,然后雇人出海。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南若然】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