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侨乡传真

侨乡见闻:救喃字于水火 传京族之血脉(图)

2011年10月11日 14:3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图为中国新闻社副总编辑夏春平(中)代表中国新闻社向氵万尾村捐助一万元用于京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洪坚鹏 摄  

  中新社东兴10月11日电 题:救喃字于水火 传京族之血脉

  中新社记者 贾天勇

  “小伙子,你看看这些字写得是什么?”一位白发老者指着家中墙上一些看似汉字又非汉字的符号说道,“这个文字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这里记录着我们祖先的智慧。”

  老者叫苏维芳——一位每日为拯救即将消失的“喃字”而奔波忙碌的京族老人。

  苏维芳年届七旬,他长期生活在广西省东兴市澫尾村,东兴市则是中国唯一的京族聚居区。2000年,因无意中看到报纸上一篇《救救京族字喃,留住京族文化》的文章,苏老萌生了拯救京族文化的想法。

  “现在京族不少年轻人都会唱‘哈歌’(用喃字记录的歌谣),但用于记载歌词的喃字已经几乎无人识得”,2002年苏老走访了京族三岛的所有人家,发现“仅有七个人懂喃字,还都是年近90岁的老者。”

  当时苏维芳意识到若再不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传承,这种京族的古老文字将面临失传。“现在这七位老人中有五位已经去世了”,苏维芳掩饰不住内心的感慨。

  喃字诗歌为代代口头传承。近十年间,苏维芳走访了很多京族村落,甚至越南的不少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脚印,“我听他们唱,录下来,回家再整理成喃字”。

  “每首诗歌都要经过三次翻译。第一次要把喃字的意思一句一句直译成汉语。第二次要把文字从译法的角度加工一下,修正语法错误。第三次是最费脑筋的,就是要把第二次的翻译改得对仗工整、合辙押韵,使其成为汉语的译诗。”一本十万字的喃字歌集,苏维芳要耗费通常翻译流程的数倍精力方能完成。

  但苏维芳认为翻译还不是最困难的。他指着一本《京族传统叙事歌集》对记者说:“收集这本歌集资料时我走访了84个人,其中很多人都要走访了20多次。现在这80余人中有一半都已不在了,如果我当时不去找他们录音,那现在这些诗歌就永久失传了”。十年间,苏维芳共收集整理了喃字诗歌2500余首,主编出版了喃字歌集和学术著作8部。

  为传承京族文化,2007年苏维芳还创办了喃字培训班,并且为培训班编写了教材。从最开始只有几个人前来学习,经过数年努力,现在已培训了100多位京族青年。“他们中最小的5岁,现在都已能熟练读写喃字了”,此时苏维芳的脸上掩饰不住激动之情。

  “我热爱我的民族文化,我把它当成血和脉,一个民族没有血脉就等于没有生命”,苏维芳坚定地向记者表示:“我要让京族的血脉流淌下去,京族的语言文字不会在我这一代消失,不仅如此,我还会努力让它代代传承,我有这个信心!”(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吴博】
    ----- 侨乡传真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