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青田10月31日电(记者 严格 赵晔娇 娄晓)在中国著名的侨乡浙江省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56岁的老农民吴春平挽起裤脚,利索地从自家后门的水稻田里抓起了一条红彤彤的田鱼,处理干净后抹上了一层盐腌制一个小时,紧接着蒸熟,最后送入了自己设计的锅炉高温烘烤。一天后,吴春平将喷香扑鼻的田鱼干放入儿子的行囊,他的儿子就要启程回到西班牙继续创业。
这一尾田鱼可不简单,2005年4月,青田县的稻田养鱼项目被联合国列入“稻鱼共生系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项目的核心区就是龙现村。在龙现村,一只只小水塘分布在村民的屋前房后,梯田里也都注满了水。田里、塘里都是一尾尾五颜六色的田鱼,纯白、纯红、红底黑花……很具有观赏性。
“青田稻田养鱼已有1200多年历史。最早是农民用溪水灌溉,溪水中的鱼就在稻田里自然生长,最终形成了天然的稻鱼共生系统。稻谷可以为鱼遮阴和提供有机物质,鱼又可以为水提供氧气,吞食有害昆虫。”56岁的吴春平老人娓娓道来,他从13岁就开始在稻田里养鱼,怎么养,都是祖上传下来的办法,几乎没有变动,原汁原味。
唯一改变的是养鱼的目的,吴春平说,小时候是为了温饱,现在是为了兴趣,做休闲观光。
养了30多年鱼的吴春平有20多亩的水稻田,他是远近闻名的老手,最熟悉的就是养田鱼,他说,每年3月份就把配种的公鱼母鱼养到打谷桶里,再浸入柔软的松树枝,鱼就在松树枝上产卵。一个月多后,恰好就到了水稻插秧的时节,农民就把1-2厘米长的鱼苗放到水稻田里。这些鱼吃着稻花和小虫子就长大了。到了9月份水稻成熟,农民拿起拦水的栅栏,等水流干,这时,一条条田鱼就在水稻田底扭动了,我们把鱼抓起来,最后再割秧。“每亩放入30-40斤的鱼苗,最后能丰收百来斤。我就把鱼养在屋前屋后的水塘里。”
除了过年过节时拿来招待宾客,吴春平还把鲜鱼做成鱼干。这些鱼干可是抢手货,经常有外地人慕名来买,每斤能卖到170元。不过,吴春平还是坚持留下一部分让回家探亲的儿子儿媳带到西班牙去,“他们在外做生意,这是家乡的味道。”吴说。
在方山乡,还有一位农民正在把家乡的味道推销出去。
这位农民很“潮”也很年轻,穿着淡蓝色的衬衣搭配黑色西裤,拿着IPAD向记者展示他的田鱼大计。“我注册了‘方山人’、‘田鱼村’等一系列品牌商标。小小的田鱼被赋予了品牌的价值,农家土货成了城市里高档宴席上的精品佳肴。”青田县方山人土特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叶灵勇说。
叶灵勇告诉记者,他从村民家里大规模采购田鱼,进行统一的包装销售,一部分供给酒店,一部分做成礼盒包装的田鱼干、活鱼放在土特产商店里销售。“平均每年收购16000公斤的田鱼,既卖鱼,也卖米。产值大约在80万,市场已经开拓到杭州。下一步的规划是,做田鱼深加工、挖掘田鱼文化,发展高效精品农业。”
“2003年我从北京科技大学毕业,想出国。谁知遇到非典,我只能留在青田创业,现在看到田鱼市场前景广阔,我不想出国了,就想扎根做好新一代的农民。”叶灵勇说。
新一代农民带着商业头脑、带着知识技术加入,赋予了这个跨越千年的联合国非遗新的变迁。(完)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