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广州开发区海归创业团队的CEO们
“高新科技企业能创业成功,大都经历过九死一生。公司能‘十年磨砺,一飞冲天’,这里就是最好的起飞跑道。”42岁的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斌如是说。
徐斌在接受国侨办组织的“中央媒体广东侨乡走基层”记者采访时说,2005年夏天,他还在美国读书,董事长朱卫平和作为副手的父亲已带领团队在再生医学材料领域研发了八年,几千万元打了水漂。“好在朱总抵押住宅贷款做了最后一搏,不然这个8年前在美国加州由华人科学家成立的公司就前功尽弃了。”
“那个夏日真是奇妙!”他说,“时任广州开发区科技处处长的朱平带着手下赶到白云山脚下,满头大汗地爬上一栋危楼的五层,对正在做实验的父亲他们进行‘了解考察’,看到技术好,团队靠谱,就请他们到开发区落户。”
“如果没有那次‘茅庐之行’,公司难有今天,更不会有创业板的成功上市。”
公司落户后,得到了开发区的大力支持。从第一笔36万元“救命钱”到后来的各种帮助,公司的研发从此走上了“康庄大道”。
他说,2008年公司申报建立国家工程实验室时,需要用地。申请书第一天上交,第二天开发区就通知批了40多亩地,公司顺利成为省内第一家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民营公司。后来的建设专款和配套资金也纷至沓来。
在这个实验室,公司的再生医学材料和再生型医用器械研发领域不断前行,目前已有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近50种,公司收入也一路攀升。
“几经风雨,终见彩虹。公司的跳跃式发展离不了开发区的培育。”徐斌说。
作为开发区科技领军人才,2011年1月才与海内外合作伙伴共同组建瑞辰盛达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王祥槐对开发区领导吸引人才的独特“攻势”印象深刻。
2010年4月,开发区负责人到他所在的亚特兰大等美国城市举办科技领军人才恳谈会,使他对这个开发区有了初步了解,有两位领导刚回广州就马上分别给他发欢迎前来考察的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