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客家人喜唱山歌 获乡贤及客籍侨胞喜爱
中新网梅州6月11日电题:广东梅州客家人喜唱山歌
作者 杨草原 周涛
“家乡有条风雨桥,拱桥弯弯架村口;桥头有个避雨亭,妹在亭边望郎归……”从剑英桥纪念亭里传出的客家山歌,悠扬动听,吸引不少步行者驻足聆听。享有山歌之乡美誉的广东梅州,其客家山歌广受群众喜爱及传唱。
在梅州城区的公园、广场等休闲场所,不管是白天或黑夜都有不少市民聚在一起同唱客家山歌,为“世界客都”梅州增添了音韵美。
据了解,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重大影响,以魏晋南北朝乐府民歌为母体脱离而成,是客家人长期劳动、生活中集体创造的民间文艺奇葩。千百年来,梅州山歌形成了约100多种唱腔、200多种民间小调,主要分为松口山歌、梅县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广东梅州红梅艺术队是一个由退休干部组成的群众艺术队,队员中年龄最大为87岁,最小为55岁。他们每周安排固定时间排练舞剧、客家山歌等。“‘红梅艺术队’成立于2006年,为了让晚年生活更加充实、幸福,我们特地组织数十个热爱客家山歌的退休干部,以客家山歌作为主体,对歌舞、舞剧及小品等改编后进行演出。通过这样的表演让观众也感受到我们退休干部的幸福与喜悦。”74岁的红梅艺术队队长余锡发说。
为了让客家山歌以不同的形式展现,红梅艺术队自编了斗笠舞、扇子舞、小品、歌舞剧、快板等,深受群众欢迎,并在“全梅州市城区群众性文艺调研”荣获三等奖的好成绩。“为了演出更好看,我们对山歌的表演形式进行创新,受观众欢迎的同时,队友们也表演得很开心。”余锡发说。
客家山歌作为梅州客家人喜闻乐见的演出内容,也得到了众多乡贤及客籍侨胞的喜爱。“常有不少乡镇邀请我们去演出,印象最深的是四年前梅州南口镇益昌村的一位华侨陈先生特邀我们前去表演,一曲《梅州我的家乡》歌伴舞让这位华侨深受感动,他还对我们的表演进行了肯定。”余锡发说。
“要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水,唱到石头浮起来。”客家人去到哪儿,唱到哪儿,身边的每一样事物都可以成为客家山歌的素材。因此,有山歌总挂嘴边的说法。随时代变迁,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问题倍受到关注。如今,除了退休干部自发组织山歌队伍外,客家山歌幼苗班也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为客家山歌的世代相传打下基础。
客家山歌不仅在民间被传唱,也在不断登上了世界的舞台。成立于1958年的广东梅州市山歌剧团曾赴美国、英国及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和港澳台地区演出,并被海外媒体称为“山歌旋风”。他们把客家山歌搬到了世界大舞台,也为海外的华侨带去了故乡的问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