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侨爱家园”村民的“巴适”生活
9月19日,参加由国务院侨办组办的第二届“走基层、侨乡行”活动的媒体记者们采访地震灾后重建侨爱新村——成都彭州市葛仙山镇花园村“侨爱家园”项目。通过走访村民家庭、当地干部,了解侨胞爱心给灾区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中新社发 张勤 摄
中新社成都9月20日电 题:“侨爱家园”村民的“巴适”生活
中新社记者 杨喆 张冬冬
“现在,村民们的‘包包’都鼓起来了,生活比之前还要巴适(记者注:巴蜀方言,表示对事物状态的满意和赞美)。”说这句话的时候,吴成聪满面笑容。
秋初季节,翠绿山峦映衬下的花园村,随处可见初熟的水果挂满枝头。如今,在外界援助和政府的支持下,这里已形成以水果产业为主、多种产业齐头发展的局面。而在几年前,那场突如其来的天灾,曾使得这位村支部书记焦头烂额。
汶川特大地震后,四川省成都彭州市是重灾区,而葛仙山镇更是其中的重灾镇,花园村又正巧成为重灾镇中的重灾村,全村352户农户房屋均受到不同程度损坏,震后建设和发展成为摆在吴成聪面前一个棘手的难题。
2010年,澳门慈善家汤福荣先生向花园村伸出援助之手,捐资100万元人民币,在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支持下建立起“侨爱家园”,并在“侨爱家园”内沿旅游绿道一侧修建了18间产业配套房,为该村群众提供一个果蔬交易平台,帮助花园村群众恢复生产。
两年过去,花园村集中安置点总面积16940平方米、可容纳142户464人入住的住宅小区已经落成,不但完成灾后重建,同时也开始有效利用当地优势,大力发展水果栽培、旅游和餐饮等行业,村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整个村子也从当年那场灾难中恢复,走上欣欣向荣的发展道路。
吴成聪说,汤先生捐资建设的“侨爱家园”给花园村带来全新面貌:“首先是带动了人气,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乡村产业发展。第二,建立起收购农副产品的市场和平台,使得村民有固定的铺面进行销售;第三,也提供了老百姓需要的生活资料,为农户生活带来巨大便利。”
水果种植和旅游休闲已成为花园村产业的两个重要支柱。该村最具名气的特色水果李子种植面积已达4000余亩,今年产量大约200万斤;而“农家乐”作为花园村经济发展的后起之秀,已从几年前初始的“家常便饭店”发展到现在高中低档的23家,日接待能力达4000人左右。
花园村的经济发展也吸引在外务工的很多村民返回村庄,曾在北京、上海等地从事餐饮行业16年的村民付寿林便是其中之一。33岁的他一家三口住在“侨爱家园”中一套三室一厅105平米的房子里,同时在山上拥有20多亩的果园。他拿起桌上自家种的橘子、葡萄、大枣等水果招呼大家品尝。
“之前全村有60%的年轻人到全国各地务工,而现在只剩下10%左右,这里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有丰富的特产,回家投资一定会比在外打工挣得还多。”付寿林笑着说:“我准备在这边开家餐馆,让全国各地来旅游的人品尝到这里地道的美味。”
具有川西农家特色的乡村旅游及餐饮业,不仅直接拉动经济发展,还对其他产业起到重要宣传作用。村民邓先勇在这方面的想法则领先一步。
之前跑运输业务的邓先勇从3月起在政府的扶持下建成“有花人家”旅游度假村,总投资200万元,是集旅游、餐饮、住宿一条龙的度假村,游客可以在这里赏花游览,吃栗子、枣子。
“明年开春儿,这里将是一片雪白的花海,欢迎你们再来做客。”邓先勇笑着向来访的国务院侨办“走基层、侨乡行”采访团发出邀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