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乡福建厦门集美区:三农事业“旧貌换新颜”
今年60岁的(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叶厝社区居民张国良身体健朗,笑容可掬。说起党的十六大以来,集美区三农面貌发生的可喜变化,他乐呵呵地说道:“要说变化,那可是一年一个样。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往后咱老百姓的日子将会越来越好。”
张国良说,以前,叶厝村民以种植水稻、花生、高梁等农作物为主,基本维持温饱,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村民生活开始好了起来。1995年初,叶厝作为集美区首批“村改居”试点,村民变成居民,出租房屋、经营店铺、进厂务工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村民们从此迈向新生活。近几年,叶厝居民的收入以每年10%的增幅递增。
叶厝社区居民生活的变迁,是集美区三农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农民收入 逐年增长
2011年,集美区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连续七年位居厦门市各区前列。
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股份项目,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助推器”。目前,集美区建成、在建和拟建农村集体项目共有33个,总建筑面积84.9万平方米,总投资24.4亿元。其中,建成项目26个,收益项目22个,年收益5469万元,入股村民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有效解决了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目前,集美区农村集体项目主要有三种模式,即村独立投资项目,如灌口镇黄庄外口公寓、上头亭通用厂房、侨英街道凤林美通用厂房等,收益由全体村民分红;村与村联合项目,如灌口同发、后溪同富通用厂房、灌口镇田头村等项目,由多个村联合投资,分享受益;村集体与村民入股项目,如侨英街道叶厝农贸市场综合楼等。
黄庄社区全民入股共建设三期外口公寓,总面积约7.8万平方米,共斥资1.3亿元。目前项目一、二期全部投入使用,并与金龙汽车等企业签订了1000余员工入驻的租房协议,信用社、电信、水务集团等单位也在外口公寓设立服务点;项目三期已完工,部分交付使用。项目每年所产生租金收益达170万元,每个失地农民年可分红约1500元,并呈逐年递增趋势。黄庄社区书记白建华表示,村财壮大、村民增收,“让失地失渔农民不失收”正逐步变成现实。
保障体系 日益健全
这几年,100多个省、市重点项目相继落户集美,辖区30多平方公里土地相继被征用,加上海域水产退养、生猪禁养整治,全区受影响的农民超过6万人。集美区委、区政府把解决这一群体的养老保险问题,作为推进征地拆迁和项目建设及统筹城乡发展的大事来抓。
集美区农业局局长李永联介绍,去年以来,集美区完善推出六大惠民举措,致力改善保障民生:区财政相继投入4亿多元资金,用于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补助;全区农村户籍人口实行“全民医保”,区财政每年为农民买单530万元;每年补助160多万元,用于城镇“零就业家庭”及农村贫困家庭就业补助;每年补助1700多万元,用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社保费补贴;对企业招收本区户籍人员实施奖励,每年补贴60万元;2008年区财政用于农村预算内资金4000万元(不含教育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2500万元,农村集体经济项目扶持资金1500万元。
今年,集美区又密集出台一系列社会保障政策,大幅增加了社保投入。截至10月底,全区累计参加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达2.025万人,区级财政投入补助资金累计达2.56亿元。其中6533人参加“老无忧”贷款养老保险,基本实现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险全覆盖。
农村面貌 日新月异
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助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集美区农村面貌因此日新月异。为了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从2009年开始,集美区委、区政府决定提高农村卫生保洁员和农村垃圾点清运费补贴,目前农村卫生保洁员每人每月补贴1300元,农村垃圾点清运每月补助8000元。公厕管理补贴及路灯电费定盏包干等,也全部由区、镇街财政共同承担,仅此几项,区财政每年要承担1000万元支出。
目前,集美区正大力加强水、电、路、生产灌溉、排洪排污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改善村民出行和生产生活条件,集美区先后开通多条农村客运公交线路,大大缩短城乡距离,方便了城乡群众。2007年以来,集美区先后投资340多万元,硬化道路21条,开展农村道路硬化建设,不仅有效缓解了村民出行难,而且提升了土地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