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老“批脚”李志忠忆事
侨批的故事虽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对于经历过它的人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记忆。
19世纪中叶,伴随着海外移民和华侨汇寄侨批的需求,催生了一个专门从事侨批传递的行业,在批局里运送侨批的人被称为“批脚”。
今年88岁的李志忠曾是批局的工作人员。李老先生家住(福建省)泉州市区,当年侨批最兴盛的时候,他和父亲、哥哥都曾是运送侨批的批脚。虽然几十年过去了,回忆起当年的辛酸日子,老先生依然忍不住流泪。
当时,李志忠的父亲和哥哥都在一家叫“捷兴信局”的批局工作。“捷兴”从清朝末年便已开办,负责人是南安梅山人。
“我父亲跑过14趟菲律宾,他回来都会跟我说当地的事情,那个地方树枝上都有人,有外国人也有我们华侨,人们大多数都是种田的。”
当时福建在东南亚的华侨很多,批局业务也非常兴盛,“那时有个说法,批脚上路送信,土匪也会保护他,因为连土匪都有华侨亲戚,也会给家里寄钱”。
话虽如此,但因批脚常常运送大量财物,路途上依然凶险重重,许多人因此遭遇不测。李志忠的哥哥便是其中之一。
“1937年,我哥哥在眉山送侨批时,遭到抢劫,被当地的土匪打死了。”说到这里,他忍不住流下眼泪,“当地政府很重视,花大力气把土匪抓住枪毙了。”
他说,后来为了保护批脚,政府成立了同业公会,并发出通告如果批脚经过当地,政府要设法保其平安。批局对批脚的安全也加强了监控,若批脚送侨批久未回来,便要打电话回批局报平安,确认是否遇上老虎、洪水、土匪以及恶劣天气等危险。
起初,“捷兴信局”在厦门经营,后来随着业务扩张,发展到了泉州,并在晋江、石狮、南安等地都设了点。李老先生清晰地记得,“捷兴”当年在泉州的营业点设在市区的中山南路92号,当时员工有几十人。
1947年,李志忠到了哥哥曾在的批局工作,当时“捷兴”已经改名叫“源兴”。随着福建侨批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竞争也愈趋激烈。据悉,最盛时福建全省有255家批局。
“那时的批局之间都在比谁快,我负责市区侨批的运送。船往往半夜到码头,我们三更半夜就出门分拣侨批,一船上来有上万封侨批,工作量非常大。我们先把钱捆起来,让挑夫挑回店里。要是路上遇到别人问起,我们怕被抢劫,就谎称挑的是笋。”
“侨批一到,店里就会只剩下一两个人,大家都去送信了。我们凌晨出发,赶着回来分下一批。市区送的是侨券,可以凭券来兑钱,乡下的话就直接送钱过去。我们负责市区的批脚凌晨两三点出发,早上七八点才能回来。负责乡下区域的人骑自行车运送侨批,第二天中午才能回。”
但是,在批局兴盛的同时,银行也渐渐介入侨批的经营。到了上世纪70年代,侨批业归口银行统一办理,批脚这门职业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吴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