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鹤山碉楼见证百年风云
鹤山碉楼现存完好的有近百座,尤以址山、云乡、鹤城一带较多,仅址山龙湾一条村庄,就有多座不同风格的碉楼屹立在那里。鹤山碉楼各有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碉楼文化 源远流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鹤山的址山、鹤城一带许多村民离乡背井,远涉重洋到美加、东南亚谋生,有的是“卖猪仔”过埠的,这批早期契约华工,历尽艰辛,积攒了一批血汗钱,暮年之后回乡建房,落叶归根。这就是鹤山碉楼形成的历史背景。
鹤山碉楼有东部和西部两种类型,西部址山、鹤城、云乡一带的建筑设计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外形仿效欧陆风格,厚实沉重,拱形窗户,圆顶亭盖。有的镶嵌雕花栏杆,中西合璧,有的首层外部辟有围墙、花园及厕所等生活设施。二是墙体坚固,一般以水泥青砖石作脚墙,铁窗、铁栏、铁门,有的是柚木或趟笼中式大门,楼顶四角筑有枪眼的瞭望小碉亭。楼高四到六层,以适应防盗防水的需要。
在雅瑶、桃源、沙坪等平原区的碉楼,其用途和建筑风格截然不同。抗战期间,这一片是日寇经常骚扰的半沦陷区,盗贼四起,治安不靖。为保一方平安,在当地富绅牵头下,多数大村尤其是富户较多的地方,纷纷筑起碉楼,用来驻守乡兵、更夫,防盗防贼或作鸣锣报警之用,不适宜居住。故此类碉楼又称炮楼或更楼,其建筑特点是麻石砌脚,墙体坚固,楼高五到七层,体积不大,一般不开窗户,每层楼有能瞄准射击的枪眼,楼外四周开阔空旷,盗贼无处躲藏,易守难攻。
见证近百年历史的鹤山碉楼,不仅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且具有古建筑研究价值,有的还是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是一项尚待开发的旅游资源。鹤山碉楼,用途不同,风格迥异,并有深厚的人文历史,值得人们回味。
坎侨堂 鹤山第一碉楼
鹤山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碉楼式建筑当推屹立在鹤山一中校园内的坎侨堂莫属。它被原鹤山市市长宋毅行誉为“鹤山第一碉楼”,富丽堂皇,雄伟非凡,它凝聚着众多华侨、港澳乡亲及千万学子的心血,记载着半个多世纪厚重的历史,见证鹤山人民抵御日寇侵略的光辉岁月。
始建于1930年的坎侨堂,以加拿大之坎拿大埠的华侨捐献最多,因而命名。楼高4层,占地2000多平方米,中座为3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两侧各有一座高耸圆顶碉楼,不仅衬托整座建筑之非凡气势,且极具防范盗贼之功能。据鹤山一中《坎侨堂记》描述:“仰面视之,楼如凹字,貌若游龙,铁栏石角。堂之东西两翼,碉楼分立,高4层,堆堞培楼,轰然对峙,如大将临阵,左卫右护,巍峨高峻,凜然有肃杀之气,极尽防范之虑。入其内,高甍巨桷,石砌栋梁,铁栏铁窗,足超其严丽,崇其壮观,若拾级登其巅,景尽千里,则可下临沙坪,西望昆仑,北控海口,形势之险,使人叹服”。
1939年3月29日,驻南海九江的日军,在松枝队长、秋富中尉的指挥下,出动近千人强渡西江,入侵鹤山县城沙坪镇,我驻鹤山守军155师926团,在地方抗日武装支援下,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在公路沿线节节抗击。四乡群众送茶送饭支援,大大鼓舞士气,击退敌人多次进攻,毙伤日军数十。敌退守南山一中,龟缩坎侨堂顽抗,我军分三路包抄,突破坎侨堂北大门铁闸,在二楼中厅击毙日寇头目松枝队长,陷敌于孤立。正当我军集中火力全歼驻守坎侨堂日军的时候,从九江增援之日军赶到,敌机也频频来袭,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我军只好撤出战斗。当年4月2日,日寇大肆抢掠后纵火焚烧沙坪,撤回九江老巢。此役,我军击毙日军松枝队长以下官兵40余名。
广泰楼 因杂货店而得名
坐落在址山镇昆华苍华村中。楼主林绍遂,育有满、宏、仓、羡四子,抗战前后,林绍遂一直在省内开平、清远、英德及址山经商,经营油糖杂货、烟酒酱油等生意,分店达40多家,后来迁至香港以及美国、加拿大,生意越做越大。1935年事业有成的林绍遂,回昆华建了这座据说当时址山最高、最坚固的碉楼。由于当时林氏在址山圩开设广泰杂货店,人们称此楼为广泰楼。
广泰楼坐北朝南,高5层,约20米,楼顶上书“从庆堂”三个大字,建筑面积300平方米,墙体厚0.6米,青砖捣水泥精工砌成,十分坚固。四周有围墙,环境优雅。
林绍遂和他的大子、三子、四子已故,二儿子林宏上世纪80年代曾两次携眷回乡扫墓,受到当地政府及侨务部门热情接待。
新中国成立后,广泰楼先后用作粮仓、址山小学教师宿舍,1988年落实侨房政策,该楼归还林氏后人。
至今历60多个寒暑的广泰楼,仍屹立在址山镇内。
张怀楼 弹痕如今仍清晰可见
张怀楼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抗击国民党顽军的著名碉楼,累累弹痕如今仍清晰可见。
张怀楼坐落在云乡镇云中村,已有70多年历史。张怀楼高4层,二层和顶层均有圆柱栏杆,铁门铁窗,墙体极其坚固。
楼主张怀战前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事业有成,随着年事已高,他返故乡建起这座碉楼居住,后人称之为张怀楼。张氏去世后,由其子帝荣继承父业,上世纪40年代帝荣参加当地的抗日自卫队。
1945年3月6日,国民党第四战区挺三、挺五纵队及鹤山、开平两县地方团队共千余人,分六路进犯云乡抗日根据地,我主力部队撤退后,留守张怀楼的云乡抗日自卫队的6名战士英勇反击,打退敌人多次冲锋,毙伤顽军多人。激战数日,敌军攻楼不逞,遂于当晚在楼周围堆满柴草火攻,守楼战士一方面顽强阻击;一方面用撕破的夹被拧成绳索从4楼窗口吊下突围,在重伤战士张帝荣的掩护下,5人突围成功。翌晨,敌军爬上楼内,张帝荣落入敌手,坚贞不屈,从容就义。
岳泉楼 抗战期间曾庇护村民
岳泉楼坐落在雅瑶镇上南中边村口,上世纪20年代由富绅文岳泉捐建,取名岳泉楼。该楼与址山、鹤城的碉楼风格迥异,不宜人居,纯属防盗之用,故称炮楼。岳泉楼楼高4层,方形立柱,三合土外墙,石脚,墙体坚固,内部木质结构,歇山顶。墙壁四周开有枪眼,除顶部有窗外,其余均密墙密壁。岳泉楼四周开阔、空旷,盗匪很难接近,实为易守难攻之碉楼。
抗战期间,珠三角遭日寇铁蹄践踏,中边村不能幸免。有一次,日军从新会经雅瑶窜到上南中边村劫掠,村民纷纷逃走,有的躲进炮楼避难。经过一番折腾,日军撤退了。此时,有个佩东洋刀的鬼子独自闯入一家民居搜索,一名文姓村民吓得直奔外边树林藏起来,这名日兵追进林中,此际该村民捡了一根木棒,偷偷从背后一棍将日寇打倒在地,接着用麻绳将鬼子吊死在树上。此时临近抗战胜利,日军无暇顾及此事,据说有国民党要员捡走死者的钢盔、东洋刀去邀功,后来传为笑柄。
如今,雄伟的岳泉楼仍迄立在中边村头,像守护神那样日夜看护着安居乐业的村民。(文/图 何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