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探访广州番禺龙舟基地:把龙舟“唤醒”
40米长龙扬头翘尾,面朝涨水河涌,静静等待一个时刻的到来——依珠江而生的人,每年端午时节,要把龙舟“唤醒”。
农历四月二十八,是新船下水的吉日。广州番禺上漖村龙舟基地里已经满是接船的乡亲。新造的龙舟,头戴红花,龙头下摆放果品和酒,乡亲们取雄鸡冠血调朱砂,拿毛笔一点、再一点,龙眼里有了殷红的神采。六七十人齐喊:“生生猛猛!”借着鞭炮声响,抬舟下水。龙醒了。
这是基地厂长陈汉慧每年最忙的时节。广州市各村镇龙舟竞渡,端午前后历时20天,今年预计有800条龙舟在市里140多个地点参与活动。
一条龙舟造价数十万元
新船在被唤醒前,从选木、定大样,到打磨、上油,经六个巧手师傅精心打造二十天。起底骨(龙骨)、脚旁(船底板)、大旁(侧板)、钉坐凳、花旁(外侧板)——从下到上,从里到外,龙舟制作步骤严密。最后在龙舟轴心线上一条“龙缆”。“这条缆对船来说,就像人的骨骼一样。”龙舟师傅易武告诉记者。
由于船身太长,传统龙舟需要三段木料接驳而成,接驳处的“掌口”只有5毫米深,打磨锤击至榫卯契合,不仅要经得住十几米长木料的自重,还要耐得起六七十人在船上发力。
这工序考眼力、考手艺、考经验,活儿最精的师傅才能做好。陈汉慧给广州黄埔区文冲村刚做好的这条龙舟,坤甸木材质,造价24万元,40多米的船身几乎找不着拼接口。
“我的船卖得好,坤甸木做船的手艺,难度很大,现在没有几家工厂会做了。”年过花甲的陈汉慧告诉记者,“而且我们边做边改良,船条顺,划得快!”
陈汉慧23岁放下力气活开始学做龙舟,因为“在农村没有手艺的话,是娶不到老婆的”。1996年,他将一家国营龙舟厂买下,经营至今。“光是最近7年,我就装了超过300条船!”
陈汉慧和徒弟们造出的船不仅遍布广东,还远销湖南、江苏,甚至连国务院侨办也来他的厂里下订单,给海外华侨定做龙舟。
“以前的人做龙舟讲究结实、耐用,龙舟贵嘛,做一条坤甸木的可以用上百年。”陈汉慧说,“现在的人呀,喜欢快船,都讲究竞技性。”
龙舟要快,船板就要薄。易武说,有的龙舟,侧板只有1.8厘米厚,船身细长两头翘,游在窄窄的水道里,求速度、稳定与灵活间的最佳平衡。
划龙舟强身健体年轻人老人都有兴趣
在龙舟基地依水而建的瓦屋顶老厂房里,黄褐色木屑覆盖地面,气味弥漫空气中。这天接船的是广州城东文冲村,一队人马送船入水即跃入船中,各就各位:船首挥旗的“跳头”、船心擂鼓的“鼓手”以及划桨的“扒仔”。鼓鸣响起如心跳,游龙初试水。
76岁的陆春兴是“扒仔”之一,所有人都叫他“老师”。“我在村里当了一辈子小学老师,村里每个孩子我都教过,有些一家两代人都是我的学生。”陆春兴说,“我一直都喜欢龙舟,以前教书没时间,退休了终于可以好好划龙舟了。”
陆春兴告诉记者,这已经是文冲村拥有的第十条龙舟了。他说,现在生活好了,城中村也改造了,划龙舟强身健体,年轻人、老人都有兴趣。“有些老人在田里干活,听见龙鼓忍不住,手在空气里划啊划啊。我们要再买新船,才够让大家划呀。”
陈汉慧和易武也爱龙舟,但他们没有时间划。“不少维修的急活儿。”易武说,“得到农历五月中才能闲下来啊。”
延续传统与乡情
旧时做船,手艺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陈汉慧也想着尽量传给自家人,但已经挑大梁的外甥易武想法更开放了。“现在不叫师父徒弟了,肯学的话就大家一起搞好这个行业。不会不外传,谁肯做我都教。”
“现在师傅工资300块一天,招工排队都排到路口去了。”陈汉慧说。
试水后的龙舟,除了竞速,还要走“龙舟景”,即在端午前后,四处去“探亲”。热爱龙舟的人们把它拟人化,不同村庄的龙舟都是表亲。东道主邀请别人来探亲称为“招景”,去探亲称为“趁景”。
珠三角的端午,热闹胜过年。龙舟为亲,人们见面,也唤一声“老表”。珠江水脉网络串起城市与村落,龙舟厂年复一年的手工活,延续着传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乡情。(陈寂、赖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