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入“世遗”: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6月19日,福建侨批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我省(福建)第一个入选世界文献遗产的项目。
7月4日上午,侨批档案工作座谈会在福州召开。来自省档案局、省文物局以及全省各地的专家共聚一堂,探讨福建侨批在拥有“世遗”身份后,如何进一步保护、开发、宣传。
“世遗”效应初显
这些天,到访漳州龙海市角美镇流传村天一总局的人明显多了起来,在一个多世纪前,它是经营侨批的场所。创立者郭有品的后人郭伯龄告诉记者,从6月19日开始,就不断有人通过各种方式联系上他,请他带领参观天一总局。“作为侨批历史的见证,天一总局因规模庞大、而且是唯一的纯办公信局,所以具有特别意义。”他说,祖先从事的行业,现在进入了“世遗”,作为后人也非常荣幸。
无独有偶。世界闽南文化节期间,泉州市档案馆举办的“两地书·家乡情——闽南百年侨批文化展”也吸引了许多人慕名前来参观“世界记忆遗产”。据泉州市档案馆保管利用科科长林敏红介绍,在泉州,许多老人家里存有侨批。得知它入选“世遗”,很多人自豪地把这些“古董”叫做“我家里的世界记忆”。
省档案局副局长马俊凡介绍,侨批档案入选“世遗”,使我省在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记忆遗产这四大类世界遗产上实现“大满贯”,对我省(福建)文献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但侨批入选“世遗”,只是起点而不是终点,进一步开发保护、进一步发掘侨批价值,是压在文献工作者肩上的重担。
给侨批安一个“家”
目前,我省(福建)现存有目可查的侨批档案约有3万多件,但是绝大部分都流落在民间。纸质文献保存难度大,因此侨批保护迫在眉睫的一个重点工作便是征集。
“今后我们征集侨批,要注重征集有特色的、年代久远、较为完整,或较稀少的侨批档案,以扩大覆盖面与特色。”泉州市档案局副局长陈若波介绍说,他们将对侨批档案开展调研式的摸底,以更全面地了解侨批总体情况。对于侨批历史的经历者可通过口述的形式拍摄记录,对侨批相关遗址还可通过拍摄,使得侨批档案不限于纸质,形式更加丰富。
目前,泉州档案馆已征集到侨批3000多件,扫描件3万多件,并与照片、多媒体资料等整合成完整数据库。
如此多的侨批档案,在经历“流离失所”之后,应给他们一个“家”。省文物局局长郑国珍建议:“档案部门办了许多好的侨批展览,若用某种形式把展览固定下来,建立侨批博物馆,则更具意义。在厦漳泉三地也可由省市共建侨批展馆,给侨批一个‘家’,一个永久居住的地方。”
同时,专家们还建议对侨批的“老家”如天一总局等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和修缮。郑国珍说,接下来的文物普查,省文物局将把侨批文物列入重点普查的范围。
作为郭有品的后人,郭伯龄与漳州市档案局工作人员也表示,希望在天一总局建立中华侨批档案馆,他正发动家族人员配合相关工作。
拉近侨批与大众距离
在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三天后,6月22日,“新疆天山”和“哈尼梯田”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虽然都是具有同等价值的“世遗”,但前者的受关注程度明显与后两者有差距。这让大家在欣喜之余,也清醒地认识到,侨批档案的推广和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数字化,是让更多人接近侨批的有效方法。全省侨批的数字化工作早已开展,目前泉州档案馆馆藏纸质侨批已全部完成扫描。郑国珍建议,借信息化数据平台建侨批数字化博物馆。普通博物馆中有实物,数字化博物馆中有海量信息,公众可以各取所需。
文化遗产的推介,云水谣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成功案例。一部电影《云水谣》,让南靖土楼闻名中外。众多专家建议,拍摄侨批档案相关的纪录片甚至电影。目前,漳州龙海已有作者完成侨批题材的电影剧本写作,已有厦门、北京等地的影视创作公司表达了合作意向。
此外,多位专家还建议,档案、文物、旅游部门应该密切合作,在打造侨批研究保护基地的同时,对外进行资源互动,吸引更多埠外人员参观,把侨批打造成福建的一张新名片。(吴旭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