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汶川灾后重建调查 民众人生观价值观现两极化倾向(2)

2011年01月04日 09:26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老百姓的真心话

  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时时被汶川百姓们的信任感动和激励着。无论是安居乐业的市民,还是进城务工的打工仔,甚至是目不识丁、连普通话都听不懂的农村妇孺,当他们得知我们的身份和来意时,无不对我们友善之至,畅所欲言。

  1.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社会主义

  震后一个月,紧急救援状态逐渐结束。面对满目疮痍的残局,不少人对未来失去了信心。在老百姓最低迷、最困难的时候,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灾后恢复重建”的号角,要求举全国之力开展对口援建。

  谈及党和政府的决策,百姓无不发自内心地感激。许多人饱含热泪对我们说:“没有共产党,没有政府,就没有新汶川。”我们分别对地震发生当天、震后一周、震后一年三个时间段“谁给您的帮助最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政府直接或者通过调动军队、组织援建等方式带给百姓的帮助最大,并且随着时间的推进,百姓得到的政府帮助越多。七成以上的被访者反映“获得的第一条关于救援或发放物资的消息”来源于政府直接派人挨家挨户通知。在关于“你对中央政府在灾后重建中的表现是否满意”的调查中,96.3%的群众选择了“非常满意”或“满意”。

  2.对援建工作很满意

  汶川灾后重建几乎在不具备建设条件的情况下展开:飞石、余震、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频频发生,建设用地和建筑材料严重缺乏,工程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援建单位用爱心、汗水和智慧战胜了重重困难,在废墟上谱写了一曲曲凯歌。我们通过五级量表测量了汶川县城百姓对广州援建工作的满意度,均值达到4.009,意味着总体满意。

  3.未来的生活更美好

  对比地震前后的生活,几乎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房子大了,孩子可以到城里上学了,医院看病更加方便了,不用跑很远到外地打工了……”调查显示,68%的人认为汶川会越来越富有,72%的人认为汶川的环境会越来越好,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在汶川看病会越来越容易,孩子会在当地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人们对将来的生活津津乐道,对未来充满信心。

  外国专家的赞叹

  调研期间,我们应邀参加了一场关于灾后重建的国际研讨会。会上,几位国外著名地震专家在由衷赞叹汶川灾后重建成果之余,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在汶川的灾后重建中能取得如此成就?这引发了我们的深思。通过调查,我们认识到,根本原因在于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坚强领导,在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工作层面大量可圈可点的具体做法,为把中央决策落到实处提供了保证。

  1.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

  民生牵着民心。大地震过后,老百姓生活在混乱和恐惧当中。一批批救灾物资及时送达,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不管领到自己手上的物资多少,看到有东西送来,看到有人组织,就觉得踏实。”在救灾抢险阶段,民生安定了人心。当大家从惊恐中回过神来,亲人离去和家园尽失的痛苦开始笼罩人心,“以后怎么生活?”成为堵在百姓心中的坎儿。随着一批批活动板房的迅速搭起,食堂、医院、商店在政府的支持下也相继开业,受灾群众的生活逐渐恢复常态。在过渡安置阶段,民生发挥了稳定秩序的作用。大规模重建开始后,援受双方按照中央要求,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民生,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坚持以人为本,重在恢复民生,汶川的实践告诉我们,抓住了民生,就抓住了人心,抓住了稳定,抓住了灾后重建的全局。

  2.通过援建切实推动受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硬件”与“软件”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是汶川灾后重建中许多对口援建单位普遍采用的工作方法。广州援建威州前线工作组组长李俊夫说:“我们在工程建设中注重考虑当地持续发展的需要,把提升人的素质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工作,非常留意将先进的思想、理念和管理方法传播给当地的干部群众。”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援建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思想理念,为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对口援建,增强受灾地区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是汶川灾后重建工作中一条值得重视的经验。

  3.最大限度地调动援建各方的积极性、创造性

  在灾后重建中,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厚感情,带领群众抓紧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成为灾后重建最坚强的支撑力量。各有关单位在工作中注重发挥灾区群众的主体作用,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深入细致的沟通交流,获得了理解,赢得了信任,扩大了灾后重建的群众基础。访谈中我们了解到,灾区广大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主动参与、配合重建,许多人在面对拆迁这类涉及切身利益的问题时,也能够以大局为重,坚持小家服从大家。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做好工作的强大合力,是此次重建工作的一大亮点和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4.用制度保障重建工作的规范、高效和科学

  科学重建需要科学的体制机制作保障。为确保工作的有力、有序推进,参与重建的各方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汶川县建立了“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的 “三倒逼”加压机制;要求全县县级领导、机关干部和机关管理职能全部下沉到基层第一线,直接服务于城乡居民的灾后重建“三下沉”工作机制;落实责任分解、落实责任考核、落实责任兑现的“三落实”担责机制。广州市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对口援建的全过程,制订了包括援建工作方案、工程管理、财务管理、维修加固、征地拆迁、廉政建设、档案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共8大类、65项管理制度,并汇总形成《制度手册》。援受双方积极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使双方合作高效有效。这些在实践中形成的体制机制,在为援建工作高效推进提供制度保障的同时,也为今后组织大规模援建提供了借鉴和依据。(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题调研组 田丽 谢新洲)

参与互动(0)
【编辑:马学玲】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