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星剪影
每日工作就是读书看报
董济民 1904年12月20日出生
老人行伍出身,一直从事军区文书工作,坐得笔直,说话声音洪亮。和记者说话前先要求查验工作证和记者证,并拿老花镜认真阅读了记者递上的名片。爱喝粥,爱拿红枣、枸杞、莲子用温水泡了吃。爱吃核桃,说“核桃健脑”。“长寿经”是每天24小时,工作、休息、睡觉各8小时,其中的“工作”指的是看报读书,“关心国际国内尤其北京大事”,看报有了“心得”还会给市政府写信提建议。走路拒绝搀扶,出行乘坐公交车,上下车一点问题都没有。记者告辞时,老人殷殷送到门口,高声祝福“一路平安”。
爱看电视剧更爱干净
宋桂新 1914年8月29日出生
年轻时一定是个特别鲜妍明快的女子。穿着深绿上衣,一头银发用黑色发箍箍着,一丝不苟,衬着两枚金耳坠。虽届96岁高龄,看上去清清爽爽,十分精神。更让记者感叹的是宋老和董老居住的卧室,干净得一尘不染,所有东西归置得整整齐齐。说话十分干脆利落,在沙发上坐一会儿就闲不住地起身给阳台上的绿植浇水,一边“埋怨”着子女“不让我们外出”。爱看电视情景剧,电视里正放着男主人公家来客人了还懒洋洋地躺在床上,老人不忿地指责“没礼数”。
在今年北京台的春晚上,一组百岁老人拜年的视频,让大家印象特别深刻,尤其是96岁的宋桂新对着丈夫——106岁的董济民的动情一吻,让一些观众感动落泪。
昨天,记者带着同样的感动,走进这对已经携手80个春秋的老寿星夫妇家庭。
对老人来说,情人节是个陌生的名词。甚至因为年月太过久远,老两口都记不清结婚纪念日了。尽管他们回忆不起自己有什么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爱情故事,但拥有的是长长一辈子相濡以沫,最平淡,却也最珍贵。
和记者说话间,宋桂新不停按着手,手疼是老风湿了,她靠过去摸摸她家老头的手指,“他不疼,我疼。”一瞬间,白发与白发就那么靠在了一起。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
“动情一吻”是闹着玩儿
“看北京台春晚百岁老人贺年感动落泪,董济民(106岁)和宋桂新(96岁)老人已经携手走过了80个春秋,相比于现在持续攀升的离婚率,难道现代人不是应该惭愧吗?”北京台春晚上的百岁老人齐贺年播出后,网友在微博上这样感慨。还有网友祝福说:“董济民、宋桂新身体健康!长命两百岁!”
这段感动了众多观众的“百岁老人齐拜年”中,最让大家惊讶、随即温馨一笑的,是宋桂新突然翘首亲吻了老伴儿脸颊一下,然后腼腆地笑开了。
“和老头闹着玩儿。”宋桂新老人这么说自己的这个“吻”,她拍了拍坐在旁边的老伴,嘀咕了句“他就是聋”。董济民老人有些耳背,跟他说话要附耳大声说,以前当军人的董老非常笔挺地坐在沙发上,认真听清楚一个问题,然后声音洪亮地回答你。
董老的儿子董希武说,母亲的一吻是因为老头儿说了那句“老伴照顾我八十年了”,一时间动了感情。
哪年哪天结婚谁都不记得
八十年漫漫人生路白首同心是多少人欣羡和向往的爱情境界。可是请二老回忆他们的过往,两位老人面面相觑,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没什么故事。”甚至因为年代太久,他们连结婚纪念日都记不清了,更连一张结婚照都没有。
“我们的结婚证像奖状一样,没照片,早被小孩子拿去玩撕破了。”宋老说。
董济民祖籍河北乐亭,宋桂新祖籍河南漯河。董济民少年时期当打工学徒,20岁出头去了东北当兵。上世纪20年代的某一天,董济民所在的军队路过宋桂新的家乡并驻扎当地,经人介绍,两人成婚。
旧时代的婚姻往往在洞房夜两人才见到第一面,董济民和宋桂新也不例外。第一眼看到他的感觉怎么样,宋老“已经记不清了”。随后长长的日子便是如董老所言“夫唱妇随,和和睦睦”,妻子随着丈夫走南闯北,两人共养育了8个子女。一辈子没吵过架、没红过脸,丈夫在外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妻子在家辛苦抚育众多子女,一直平平淡淡走到如今的四世同堂、全家一共30多口人。
丈夫每晚为妻子铺床叠被
没有上演如言情剧中的风波迭起、爱恨情仇,二老的一辈子平平淡淡,按董老的话说就是:“没有什么奇怪的,一辈子就这样,挺好。”到现在,106岁的丈夫每晚都会为96岁的妻子铺床叠被。
去年老爷子支气管炎住了40多天院,没事儿就跟孩子们唠叨:“你妈在家干吗呢?让她来啊。”其实他老伴儿以95岁的高龄都去了医院十来趟了。宋老在家还亲手擀面,做丈夫喜欢吃的面片汤送到医院去。
在医院想老伴儿吗?老爷子还没回答,宋老抢着对记者说“他不想!”董老赶紧扭头说“想、很想!”两个加起来两百岁出头的老人,这一刻,突然就拥有了少年人般的气息。
“虽然记不清结婚纪念日了,可是对两老来说,每天都是结婚纪念日。”与父母同住屋檐下的董希武感慨地说。
二老偷溜出去瞧新前门大街
二老感情好得没话说,却不是“双生子”,每天遛弯儿,两人还分头遛,各走各的。手牵手一起看晚霞?那是年轻人的情调,宋老说得实际多了,“我爱和邻居聊天,老头不爱说话。”所以各散各的步,各干各的事儿。
还有一个原因是,董老身子骨健旺,一个人走路不要人搀扶。“不让拉不让扶,他自个儿有能耐!”宋老“嫌弃”地说。
倒是有一次二老真是手拉手出了一次门,却是瞒着儿女“偷溜”出去的。那是2008年8月7日新前门大街开街——老两口1947年在北京定居,曾在前门鲜鱼口住了30来年,上世纪80年代初才搬家到东直门外,对前门感情特深。
董老每天雷打不动地看《北京晚报》,早早就知道前门大街开街的消息了,可是儿孙们不让去,怕人多挤着老人。这一天,二老如常下楼遛弯儿,可到中午,还不见人。儿孙们都急了。其实啊,二老“偷溜”到前门大街去了,自己坐的公共汽车,10点就离家了,下午1点才回来。一进家门,宋桂新就说:“没有早先热闹了,店铺都没开。铛铛车20块钱,不坐!”
昨天,董济民掰着指头给记者数起了前门和大栅栏原来的老字号——都一处、全聚德、瑞蚨祥……“可是我们去了都没开业。”坐一旁的宋桂新捶捶老伴儿的背,纠正他这“老黄历”——“现在好啦!都开业了!”董希武赶紧给父亲承诺,天儿一暖,咱们就去一趟看看大街!董老一听,别提多高兴了! 晨报记者 王海亮
三代人的情人节
第一代:“这是什么节?”
董济民(106岁):“今天是什么节?情人节?哦,好啊!”
宋桂新(96岁):“不知道这个节。现在好多年轻人在大街上汽车上就抱着亲,我看到就特别不喜欢。我孙子孙女这样可不行。如果这次电视台不是在家里给我们拍,我也不会亲的。”
第二代:“知道但不过”
董希武(57岁,董济民儿子,排行老五):“情人节我们虽然不过,还是有这个意识的。这个是舶来品嘛,年轻人都已经接受了。结婚纪念日?我们也不过,好像我的一个弟弟和弟妹会过,回头我问问他们都是怎么过的。”
第三代:“和女友过节”
董垚(27岁,董济民孙子):“情人节一般是和女朋友吃饭,送她礼物,我喜欢送实用的,比如保健的颈脖环什么的。其实情人节就是一个外在形式,在这个日子里表示一下是应该的,对双方也有意义,但其实日常里也会为对方做很多事。”
参与互动(0) | 【编辑:吴博】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