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云南抗战老兵呼吁重建圆通山远征军抗战纪念碑

2011年02月23日 10:05 来源:云南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远征军老战士:杨毓骧、颜嘉铭、萧永龄(从左至右)记者张玉杰/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他们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们身上,都打着一个抹不掉的烙印——中国远征军。昨天,3名来自云南的远征军老兵与社会各界爱心人士聚到一起,共同呼吁恢复重建圆通山远征军抗战纪念碑,让人们再次正视那段无法磨灭的历史。此次座谈会由云南著名网络作家风之末端发起。

  网友呼吁重建损毁的纪念碑

  常去圆通山游玩的昆明市民应该都有印象,昆明动物园内有一架老战斗机。但很少有人知晓,老战斗机处原来立着一座纪念碑,全称为“陆军第八军滇西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据了解,碑立于1947年,似一把宝剑,直指苍穹。碑文主要记述1944年中国远征军收复被日军侵占的松山之战役经过,及阵亡的3775名士兵和125名军官名录。如今,这座纪念碑只剩下八边形的基座,一旁悬挂的“昆明市五华区文物保护单位滇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遗址”提示牌成了纪念碑的唯一象征。

  据此次重建纪念碑座谈活动的发起人风之末端介绍,在动物园里,1945年还立有一座“缅甸战役中国阵亡将士纪念碑”,原拟建为纪念在缅甸战役中英勇作战、壮烈牺牲的第五军第二○○师师长戴安澜的“戴安澜纪念塔”。后改为阵亡将士纪念碑。可惜,两座代表滇西抗战历史的纪念碑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损毁、拆除。“70年前的今天,中国远征军出征。70年后,两座纪念碑已被人为抹去了很多年。为了纪念当年远征军为人类和平立下的丰功伟绩,我们特此呼吁重建纪念碑。”

  在风之末端的倡议下,昨天上午10时许,座谈会在金马坊某餐厅举行。

  3位老兵陆续赶到现场,他们分别是89岁的萧永龄、87岁的颜嘉铭和86岁的杨毓骧。萧永龄老先生曾是戴安澜将军麾下二○○师的工程兵,颜嘉铭和杨毓骧老先生则都是中国驻印军暂汽一团的士兵。虽年事已高,但提及当年的岁月,老人们仍历历在目,说到激动时更热泪盈眶。

  参加活动的还有云南老年福利基金会会长郭家凤,省市政协委员、昆明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姜雪梅以及云南省飞虎队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陆军讲武堂研究会理事陈秀峰等社会各界人士。

  政协委员姜雪梅曾两次提案

  “我建议修复纪念碑,可采用‘中国远征军在中印缅战场阵亡战士纪念碑’这一名称。在碑体上刻下阵亡将士之名,如众所周知的戴安澜将军……”座谈会上,颜嘉铭老人大声诵读了自己的建议,他激动地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百年来第一次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胜利。这不仅是为了勿忘为国捐躯的英烈,同时也是要我们中华民族永远警惕,勿忘国难国耻!

  除了颜老,其他与会者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早在2005年,作为滇西抗日将士的后人,时任昆明市政协委员、昆明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姜雪梅就提交了《关于修复圆通山“滇西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纪念馆”的建议》。她建议修复或重建“滇西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以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使之作为“昭示来兹”的楷模及生动教材。此外,重建可参照当年碑样,尽量保持原碑特色。该提案得到了市政协、政府办及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但该案交由市园林局主办时,该局却因“兹事体大”,须经省级以上领导部门作出决定批复。姜雪梅昨天表示,2009年,作为省政协委员,姜雪梅再次提出了此提案,但也因相关部门表示要上级部门决定,提案仍无实质性进展。姜雪梅说,她不会放弃,以后会继续呼吁。

  云南老年福利基金会会长郭家凤也表示,只要相关部门能批准,之前他已联系好了一位热心人士,该人士愿意捐款重立纪念碑。郭家凤还带来了两张纪念碑的老照片,黑白的照片马上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老兵们看着照片,也说起了当年的故事。

  爱国学生

  投笔从戎

  一顶毛线帽,洗得发白的米灰色布衣裤……说到有趣之处,86岁的老人家会像孩子般呵呵地笑起来,眼睛眯成两条缝。和那些与日本军正面交战的同胞比起来,杨毓骧老人的远征军生涯少了些惨烈,幸运地与战火擦肩而过。

  杨毓骧出生于保山施甸,1944年10月,在昆明国立西南中山中学读高三的他响应政府号召,投笔从戎。当时昆明青年军二○七师招收士兵,没有和家人说,杨毓骧就报名进入北教场大营地。集训了20多天后,二○七师挑出2000多名高中以上学历的新兵到印度。

  “1945年2月5日凌晨4点,集训的2000多人中,从北教场到巫家坝乘飞机的是500多人。我们什么都不带空手上飞机。经过护国桥时,路边静悄悄的,只有我们行军的脚步声。有微弱的灯光从路边商户屋里透出来,当时就有一去不复返的感觉……”杨毓骧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出发的那个夜晚。他说,到达机场后,新兵席地坐在草坪上等待出发,机场里停放着的全部是轰炸机等军用飞机。一直到东方泛白命令才传来,要求每50名新兵上一架驼峰运输机。迎着霞光,飞机起飞。杨毓骧乘坐的飞机先在滇池上空绕了一圈,才掉头向西飞去。

  机舱里没有板凳,大家直接坐在舱板上。经过3个小时的飞行,飞机最终降落在印度汀江机场。乘飞机飞越雪山的时候,新兵都冻得浑身发抖,耳朵也听不见,下到地面才渐渐感到温暖。沐浴后,杨毓骧等脱掉之前穿的棉军装,换上了印度军队的卡其布军装,还领了崭新的毛毯。“从房间出来后,大家都变成了非常漂亮的小伙子,精神抖擞,大家都很高兴。”

  在汀江住了3天,新兵又坐上小火车,于两天两夜后到达印度北部军营,并被安排在印度兰姆伽中国驻印军总部机械化部队汽车兵团,接受严格的汽车驾驶训练。教官是美国人,每天上午,新兵们要观看电教片,下午再上课。如果一个月后考试不合格,就将遭遇淘汰或参加下一轮考试。

  4月学习驾驶毕业后,5月,杨毓骧等全部撤出兰姆伽,进驻印缅边境,住在大原始森林里。通过大森林开出一条中印公路返回缅甸。在原始森林里,时常有蟒蛇出没,猴子也经常来偷吃士兵们的饼干。晚上站岗的战士很害怕大蟒蛇出来,因为大蟒蛇曾把站岗战士整个吞下。后来用坦克碾死大蟒蛇后,蛇肚子里还有钢盔。

  除了环境的险恶,杨毓骧还讲起了一件趣事。“我们经过野人山时,听说一个士兵被野猩猩抱到了很高的大树上,一个母猩猩喂椰果给他吃。就这样度过了七八天后,一天,巡逻部队经过那棵大树,野猩猩不在,那位士兵大呼救命,巡逻队这才把他救下来送到野战医院医治。”杨毓骧说,爱好文学的他听说此事后,还特意赶到医院准备访问这名士兵,但医生们告诉他,他来得太晚了,那名士兵已经出院了。“后来我从事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这件事仍被我一直记在心里。”

  7月,杨毓骧所在的中国驻印军暂汽一团接到命令要求他们赶回昆明,准备飞越太平洋改编为海军陆战队准备作战。“当时我就知道这一去怕是真的不能复返了,也不给家里写信,但就在快要起飞前两天,日本人投降了。那几天,昆明鞭炮声响个不停。”记者刘晶晶(都市时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