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古稀老人倾情泥塑60载 以镇宅虎扬名遇传承尴尬

2011年03月11日 14:36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古稀老人倾情泥塑60载 以镇宅虎扬名遇传承尴尬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0多岁时,当同龄孩子还在玩玩具,聂希蔚就做出了一个个土里土气的泥老虎,然后一分钱一个卖掉。

  成家立业后,一家七口人的生活重担,仅靠土地收成根本满足不了,泥老虎成了聂希蔚不得不做的一个副业。

  “养家糊口”,是60多年来聂希蔚做泥老虎的理由。这个理由有些直白,有些俗气,难登大雅之堂,与他大师级的泥塑艺人身份不太符合。

  但,正是这四个字,让聂希蔚传承了泥塑的技艺,没在历史长河中湮没。这四个字,何尝不是艺人对泥老虎的一种朴素感情的白描,何尝不是泥塑世代相传的理由?

  幼龄顽童

  邻居家中学会泥塑

  高密姜庄镇聂家庄,是人们口中的泥巴村。聂希蔚就住在村中的沿街房里。见到他时,他正跟老伴忙着做泥狮子。

  泥塑这个活儿,他干了60年了。

  1938年出生的他,伴着“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的童谣长大。

  一团泥巴,在手中捏把捏吧就成了会“古噶古噶”叫的泥老虎,甚是神奇。聂希蔚被它深深吸引。但他家却不干这个副业,他父亲农闲时都外出弹棉花,因为赚钱比泥塑多。

  但对泥塑抱着太多好奇心的聂希蔚,一有空就到做泥塑的邻居家呆着。“彩泥塑工序虽有20多道,但不难,看看就能学个五六成,剩下的再经人指点,琢磨琢磨,就差不多了。”他说。

  小学还没毕业,他已能用制作的泥塑换钱了。泥老虎一个一分钱,那时,8分钱能买一斤花生。经过双手加工,硬把泥巴变成了钞票,这让他很兴奋。

  年近不惑

  一对泥货引他正式“上道”

  聂家庄泥塑相传始于明代,由“锅子花”(一种以泥巴做外衣,中间装火药的礼花)演变而来。

  聂希蔚出生的年代,正是泥塑的鼎盛时期。

  “聂家庄,朝南门,吃了饺子做泥人。”聂希蔚说,这首童谣形容的是当时泥塑供不应求,大家吃完年夜饭,就立马工作。当时玩具非常少,便宜好玩的泥塑在山东半岛成了热销货。一进腊月,来贩卖泥塑的商贩络绎不绝。

  然而,上世纪50年代中期起,农村搞起合作社,劳力归集体所有,有空闲做泥塑的人已经寥寥了。十年文革,让泥塑彻底绝迹。打上资本主义印记的泥塑被禁止生产和销售,流传了几百年的泥塑模具也全被砸碎。

  1977年,民间艺术被重新定位,泥塑迎来了转机。聂希蔚还记得那是个秋天,村里来了一拨人,让大家把泥货送来看看。聂希蔚也交了一对泥货。就是这对泥货,将他送进了聂家庄泥塑研究中心。

  进了中心,聂希蔚才真正对泥塑有了认识,开始提高自身技艺。“我主要是根据画稿进行雕塑,另一位同事再根据雕塑做模具,做好了模具,就能批量生产了。“

  两年多,该中心就将泥塑品种恢复发展到了103个。但文革前“家家户户捏泥人”的场景却无法再现了。

  花甲老人

  “镇宅虎”叫响全村知名度

  上世纪80年代初,文化馆解体,聂希蔚带着一身技艺回了家。

  “初时对泥塑是兴趣,之后它成了养家糊口的工具。”聂希蔚说,他一家七口人,只靠种地收入太少,他就跟老伴做泥塑,一年换个二三百元钱。

  聂希蔚捏泥巴时间长,手艺也精细,很快就在村里脱颖而出,甚至有人指名买他的产品。名气有了,他又不满足于只做简单的几个品种了。他就琢磨一些人物、动物形象,例如他做的麒麟送子、十六罗汉,市场基本没第二家做,他的货就好卖。

  他还喜欢动脑子,找商机。一次,有客户抱怨,泥塑好看是好看,就是褪色。

  “当时泥老虎就是个玩具,价格便宜,品质不高。”他说,受客户启发,他就在泥货上涂了层亮漆,没想到既解决了褪色难题,又使泥塑色彩更鲜艳,进而更好卖了。

  2003年,一位台商订了他500只30厘米高的特号老虎。当时,特号老虎在潍坊并不好销售。后来,他发现台商将特号老虎改了名字,叫镇宅虎,销往东南亚,那边的华人认为镇宅胡是吉祥物,有买它的习惯。

  于是聂希蔚也将特号老虎改为镇宅虎,一只卖到50元以上,还供不应求。“去年济南一客户订了750只,因恰逢虎年,对方一只出价到了120元”。

  名声越叫越响,订单就找上门。但泥塑是手工活儿,一天做的数量有限,碰到大订单,一户人家根本供不上。于是他就联系了10个户,有大订单就一起做,共同赚钱。“开工前,我会提供模具,统一做法和画法,避免做得参差不齐,砸了招牌。”

  传承尴尬

  大多年轻人对泥塑不感冒

  年纪大了,聂希蔚眼花了,给泥塑上色得戴老花镜,心脏也不太好,说话多了就咳嗽。幸好,大儿聂仁传喜欢泥塑,继承了他的技艺,当成主业在做。

  “近来泥塑销售不错,村里有近百户在做,比以前多了些。”他说,但泥塑是手工活儿,一户一年也就能生产万数件,一年赚个一两万,多的三四万,不是大买卖。小青年都愿意外出打工,现在多是50岁以上的老人在干。

  聂希蔚说,现在他主要考虑的是传承这个事情。“国家给了咱民间杰出文化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不能对不起这个称号。”

  对前来学彩泥塑的人,他从不拒绝,也不收费。“不必收费,人家把咱的手艺继承下去、宣传出去,应该谢谢他们。”

  现在他一有时间,就创作泥塑新品种,争取多留下些资料。再者,他希望聂家庄手艺能后继有人,也希望高密能有条民俗街,成为民俗产品宣传的窗口。(记者 韩杰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