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前,年仅17岁的吴某藻初中毕业后,来到莆田大洋乡三角丘农场,成为一名上山下乡的知青。47年过去了,这名年过六旬的老知青因为家庭窘迫,沦为以捡食垃圾为生的流浪者,他说他已在街头流浪了近17年。吴某藻长年流浪所在地涵江延宁社区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老人户口不在当地,无法为其办理相关的低保手续。
近日,记者在位于涵江区延宁社区的一家公厕内见到了吴某藻,他一头长发,满脸胡须,身上的衣服又脏又臭。附近的居民说,老人白天在厕所对面一户人家的门前休息,晚上则住到公厕内的过道上。
吴某藻告诉记者,他是涵江区延宁社区人,今年64岁,1964年10月,刚满17岁的他到大洋乡的三角丘农场上山下乡,1975年12月调到秀屿的前沁国营农场。刚开始,还可以在农场内领取每月32元的工资,由于农场不景气,两年后发不出工资了,他便和其他的工人一样,外出打工谋生,关系仍留在农场内。
由于小时候患有严重的眼疾,吴某藻的视力一直不好,经常找不到活干,每个月的收入只够个人花销。他曾有过两次婚姻,后因种种原因离异,所生的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也跟了女方。
1994年,由于视力越来越差,吴某藻再也找不到活干,于是便回到老家涵江延宁社区过起流浪的生活。白天,他捡些残渣剩饭填肚子,晚上便在树下或宫庙内过夜。他经常借宿的那间宫庙前几年被火烧毁,他就只能睡马路。前不久,他找到社区的一间公厕,便在那安起了临时的“家”。
吴某藻说,他有4个兄弟姐妹,可自从父母过世后就没联系,两个孩子也没有往来,17年来,他靠捡破烂,有一顿没一顿地维持着生存,现在眼睛彻底坏了,连1米外的事物都看不清了,捡破烂也越来越困难,基本上已没有东西可以吃了。
记者随后向吴某藻老人长期流浪的延宁社区了解情况,该社区阮主任告诉记者,他们十分同情老人遭遇,社区也曾去看望过老人几次,原先也想为其解决低保问题,但老人的户籍等关系还在秀屿区的前沁农场,根据政策,老人要享受低保,只能向秀屿区的民政部门申请办理。
曾与吴某藻老人同在前沁农场工作的一名同事告诉记者,老人的所有关系仍在农场内,他希望有关部门能与前沁农场联系,帮这位“老知青”办理相关的退休手续,并补交医保社保,让老人的老年生活老有所依。(海峡都市报 记者 蔡学伟 许爱琼)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