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3月30日电 题:“人文殡葬”风劲吹清明时节上海滩
中新社记者 宗晨亮
公墓在许多人眼中似乎仅仅是为了落葬、祭扫而存在,而2011年清明节前夕,在上海多家陵园的联合推动下,“人文殡葬”的全新理念正在此间蔚然成风。
东京大审判中中国检察官使用的打字机、邓丽君在演唱会上穿过的西装、中共创始人之一俞秀松生前使用的眼镜……这些珍贵的历史遗物如今被珍藏在上海人文纪念博物馆内,供前往上海福寿园公墓祭扫的市民参观。
上海人文纪念博物馆展览面积约2000平方米,以“入住”福寿园的近现代百位名人英杰为纪念对象,藏有各类名人遗物及文史资料近2500件。
选择在大型公墓中建造人文博物馆,其意图是希望以此拓展公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前来祭扫的市民感受先贤风采,体会生命的价值。
让走进公墓的市民感受浓郁的人文情怀,而今已成为申城许多公墓的共识。例如上海占地面积最大的松鹤墓园,今年首次举办“清明文化节”。通过“纸鹤传真情”、“百姓姓氏文化”、“感恩先祖征文”等活动,传递传统清明节独有的文化气息。
而在上海另一大型公墓滨海古园,本月26日举行了“公祭海葬典礼”。典礼上,鼓乐低回、祭文铿锵,市民们通过百姓集体公祭这一古老仪式,向选择骨灰撒海的逝者表达敬意。
记者近日走访上海多家陵园,不但看到芳草茵茵的绿化环境,还见到诸多名人塑像、集体浮雕等艺术作品掩映在墓园的苍松翠柏之间。
福寿园负责人称,墓园改变传统墓碑林立的形象,以“花园”的面貌示人,追求的是对人文的尊重,对生命的礼赞。
人文殡葬精神的涌现,也推动此间“生态殡葬”理念的普及。据上海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介绍,申城已有两成市民选择海葬、树葬、壁葬等节地环保的葬法。与之相呼应的,是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在祭扫先人的时候,选择鲜花、黄丝带等祭品,以取代烧纸等传统祭扫方式。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