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工厂搬迁现侵华日军军火库 学者建议保留铁证

2011年04月07日 13:38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工厂搬迁现侵华日军军火库 学者建议保留铁证
望花军火库示意图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2号军火库完好如初

  工厂搬迁,一处70多年前日军侵华时的军火库浮出水面。

  昨天,记者在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地区一家工厂的仓储用地,看到了这处阅历颇深的军火库。这里一位叫文军的保卫人员说,搬迁拆除工作已进行10余天了,仍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据当地人讲,这里就是当年侵华日军的军火库。分为上药库和下药库两部分,北侧是上药库,南侧是下药库,分别由电网圈围着,中间有路相隔。

  记者找来沈阳市文物监督员陈赫一同前往,先到了上药库。里面,车来车往,从一个个窑洞似的库眼往外拉砖。一位工作人员说,上药库有11个库房,均青砖砌成,这些库房现在已经拆得差不多了。几十米开外,下药库也正在拆除。

  这些库房都是日军侵华的历史见证。44岁的文军在这里工作已有21年,他告诉记者,10几年前住在附近的刘大爷跟他讲,当年日军就在上、下药库之间巡逻,百米之内见人就开枪。抗战胜利那会儿,刘大爷还是个小孩,日军撤走后,他曾到下药库里玩耍,还捡到了子弹。

  隔着一段土道,南侧就是下药库。从远处望去,目之所及就是一片乔、灌木丛生的树林。

  通过铁门,进入下药库院内,一直往南走,穿过树林,差不多该是院中心的地方,就会看到一个有几十米深、五六百平方米大的巨坑。坑里有人有车,正在拆毁原有设施。从现场的残垣断壁看,原有建筑设施非常厚实、坚固,即使被捣毁,也是变成了一个个如石头一般的水泥块,没有起酥粉碎。从水泥设施中凿出的钢筋堆成了小山,细的也有一个拇指粗,而粗的要有两三个拇指粗。

  施工人员介绍,这个已经被拆得所剩无几的建筑设施就是当年日军所建的1号库房。 1945年8月,日军战败投降时已将这个库房炸塌。这些年,一直荒废着。

  而距1号库房二三十米远则是2号库房,至今保存完好,而且一直使用着。远看,2号库房不过是一个隆起的山丘,上面树木茂密。直到近前,才会在山丘北侧看到一个厚重的铁门,门上方墙上有个白色的“2”字。铁门镶嵌在水泥建筑中,那是2号库房的入口。

  “吱——”拉开铁门,走进2号库房,黑黢黢的,凉气扑面而来。里面空空的,说出话来,对面的回音如同在跟人对话。几分钟后,眼睛适应了黑暗的环境,几个人掏出手机照亮,摸索前行。好在脚下平坦如毡,就可以放开胆子随处走、随处看。记者察看四周墙面,水泥面牢固如初,看不到裂痕。库房顶部挂着白色防水照明灯。如果不是记者事先知道这个库房已有七八十年的历史,根本感觉不到时间给它留下的印迹。

  库房有多大呢?陈赫迈开双脚丈量一番。他约定一步约一米,丈量结果是,东西宽有10步,南北长有53步。

  返回门口时才注意到,这个库房从上到下外墙完全是用水泥加钢筋浇灌而成,而且有两层,当中留有空间,形成“中空”。在两层中间环绕整个库房的地面上有注水系统,始终有水如护城河般围绕在库房外墙的夹层中间,起到防火作用。

  陈赫说,他曾拍照过不少有历史故事的老建筑,而像2号库房这样保存完好的历史遗存并不多见,其保留价值非常大。

  记者从正在现场拆迁的施工人员那里得知,按计划,2号库房近日也将全部拆除。

  工厂搬迁,2号库房究竟应该如何处置,保留还是拆除,抉择已刻不容缓。记者与相关人士就此进行了一番探讨,一致认为当务之急应暂缓拆除2号库房,由文物部门组织有关专家对其进行鉴定,看看是否可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和不可移动文物,如果是文物,那就必须得到应有的保护。

  -专家解读

  这就是日本军事侵华的铁证

  望花地区军火库有着怎样的“历史身份”?

  省委党校教授王建学、辽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洁查阅了有关东三省兵工厂、七二四厂的资料,勾勒出如下脉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成为日本侵略东北、侵华战争及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军需、军火生产和供应地。当时,在沈阳生产的军需、军火主要有三类:一是军服、用具等日军生活用品;二是帐篷、军锅等作战军需用品;三是枪炮、坦克、军刀和弹药等。日军生活用品的仓库主要集中在苏家屯地区;作战军需用品仓库主要集中在塔湾地区;军械弹药仓库主要集中在望花地区。

  现在,苏家屯地区、塔湾地区日军当年侵华所建的仓库已基本不存在,唯一尚存的就是望花地区军火库。

  当时,生产军械弹药的兵工厂主要有奉天兵工厂,生产枪支和子弹;关东军造兵厂,生产炮弹、高射炮炮弹、飞机炸弹等;还有辽宁迫击炮厂,生产榴弹炮等军火、军械。

  关东军造兵厂前身是上世纪20年代末张学良所建的东三省陆军步兵第二旅机修厂。“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沈阳,该厂也被日军占有。 1937年,日军依托该厂建陆军造兵厂,1939年建成投产。1945年改名关东军造兵厂,是日本关东军直辖的军工厂。

  资料记载,关东军造兵厂在上个世纪40年代至日本战败投降前,年均生产榴弹炮炮弹2万发、高射炮炮弹15万发、飞机炸弹5000发,此外还有坦克炮弹等军火。

  望花地区军火库就是关东军造兵厂等兵工厂的配套设施,这里远离市中心,离厂区有一定距离,但又不远,运送军火方便、安全。大量军火保存在这里,再从这里运往关内战场和太平洋战场。

  两位学者认为,在各地城市改造和建设中,一些日本侵华遗存被拆毁,而完好的军事遗存尤不多见。这个军火库不但是日本侵华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历史见证,也在研究日本侵华过程,后勤供应、保障等方面有重要价值,作为军事遗存,更为其他遗存所不可替代。

  两位学者建议,应做文物鉴定,如果可能,应最大限度地将这个军火库遗存保留下来。(记者 赵乃林)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