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调查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失衡影响居民幸福感

2011年04月14日 14:39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调查称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失衡影响居民幸福感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在各省市通过的当地发展规划中,“幸福”已无一例外地成为“关键词”:北京提出“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重庆要建成“居民幸福感最强的地区之一”,广东则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那么,怎么样才能增强人们的“幸福感”呢?国内一项调查表明,在影响“幸福感”的诸多因素中,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内容首当其冲。记者曾亲身参与民盟中央“完善收入分配机制”的调研,也感受到了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测量幸福的“温度计”,公共服务失衡对幸福的重大影响。

  A 公共服务失衡:源于分配失衡

  当人们连一日三餐也保证不了的时候,能够填饱肚子就很幸福了。现在人们已经不愁吃不愁穿,但对“幸福”的感觉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高,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近年来人民群众的不满意感在明显上升,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各种民生问题不满足。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这样认为。

  如果我们再深究下去,就会发现我国公共服务失衡的背后,是分配失衡。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国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所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有相当大的差别。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农村基础教育学生数占全国的84%,但经费仅占全国的55%;在公共医疗卫生领域,2007年城镇每千人拥有的病床位数约为9.1张,而农村每千人仅为0.85张,且医务人员的学历和水平明显低于城镇。除此以外,基本社会保障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城乡差异更为明显。

  民盟中央的调研表明,广东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0年的2.67:1扩大到2009年的3.12:1,河南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99:1,贵州2008年则高达4.2:1;如果把医疗、教育、养老保障等非货币因素考虑进去,差距还将更大。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因此他们在调研报告中提出,“越是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越是要注重财富的合理分配。”

  据民盟中央副主席索丽生介绍,在调研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收入分配的建议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为此,国家发改委专门召集14个部委研究落实中央领导批示精神。

  B 公共服务如何均等

  怎样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除了直接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外,公共服务均等化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优先途径。民盟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丁元竹教授认为,“在国民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收入分配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保障民生的关键所在。”

  2005年,我国已正式将“公共服务均等化”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

  围绕此目标,各地政府制定了具体的规划和措施:2008年8月,浙江公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提出了到2012年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社会事业体系;2009年12月,广东发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等8个方面的改革;2010年7月,重庆启动户籍制度改革,预计到2020年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约占现有农村人口的一半。

  现行户籍制度,被认为是公共服务失衡的又一根源。民盟中央报告指出,我国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物,它直接导致了公民的身份差异,既直接影响着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格局与公共资源的配置,又反过来造成城市化进程日益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必须将户籍制度改革摆在优先位置,并将其作为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基础性工程。

  C 改善民生:公共政策形成合力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左右时,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就有可能集中爆发,刚刚起飞的发展中国家将会受到严峻考验。被誉为新兴市场国家“典范”的阿根廷,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几近停滞,至今人均GDP仍徘徊在3000美元至5000美元。巴西、墨西哥和马来西亚,同样也没有能够绕开“中等收入陷阱”。

  怎么样防止快速发展的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专家以为,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长期以来只注重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社会民生建设,致使收入分配严重失衡,贫富差距迅速扩大,二元结构难以打破。由此可见,摆脱“中等收入的陷阱”的关键,就在于重新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让广大民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调整和完善公共服务政策成为当务之急。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联系着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关系着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此前,中共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也分别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出过相应的规划,足见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如今,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启动,住房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等也在逐步完善;在新农村建设大潮中,广大农村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得以完善。

  长期关注四川成都统筹城乡发展的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院长田小宝发现,随着户籍制度的松动,这里的农村社会保障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联网,城乡一体化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郑功成强调,基于民生问题升级的现状,基于国家发展已奠定的物质基础,“十二五”期间无疑应追求民生为重、富民优先,确保民生全面改善。为此,他提出了“明确一个发展目标指向、实现六个转变、确立一套具有约束性和预期性的民生指标”的基本策略。民盟的专家认为,当前各项公共政策改革若能形成“合力”,将大大加快民生改善的步伐。

  “现阶段应大力调整财政、税收、社保三大宏观政策,发挥再分配对利益格局的重大调节作用。”民盟中央调查报告指出,这三大宏观政策有着巨大的调整空间,若能同时发力,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将获得极大改善,“幸福指数”的快速提升指日可待。(本报记者 夏 静)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