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乡村图书馆募捐图书挑剔质量 拒收无阅读价值书籍

2011年04月29日 14:19 来源:河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一中校内,有一个名叫甘泉乡村图书馆的地方,与人们通常知道的公办或私人图书馆不同,这个乡村图书馆是立人乡村图书馆的第六分馆。

  并不为人们所熟知的立人乡村图书馆由一位来自北京的网友李英强倡导发起建立,如今已在全国建立了10个分馆,目前直接参与图书馆工作的义工有20多人,近10万册图书全部来自社会各界捐赠。

  这是怎样的一个乡村图书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社会各界人士踊跃捐赠图书?

  作为一项民间公益行动,立人乡村图书馆运行背后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4月24日,记者赶赴围场,寻找答案。

  挑剔的图书募捐者:拒收阅读价值不大的书

  4月24日,周日。记者赶到围场时已是晚饭后,围场一中的甘泉乡村图书馆内,专职义工曾琳和短期志愿者金晓末还在忙着整理图书,登记造册。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的“80后”女孩曾琳告诉记者,金晓末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大四学生,给图书馆捐了很多书,在毕业前来这里做志愿者。

  记者看到,位于教学楼上的图书馆整洁明亮,面积有130多平方米。

  “每天都有很多学生来这里阅览和借书,看到自己捐的书被借走,很有成就感。”金晓末最初是从网络上了解到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先是捐书,后来通过在微博上与曾琳交流,坚定了来遥远的围场做志愿者的信念。

  正在与她们聊着的时候,晚自习的下课铃声响了。不一会儿,图书馆里就涌进了十几名学生。“姐姐好”,他们热情地和曾琳打着招呼,看得出平时关系熟稔。

  “每天数晚饭后来的人最多了,屋子里经常挤得满满的。”曾琳说,对学习任务繁重的高中学生而言,这段时间是一天中最自由的。

  记者看到,书架上的书门类齐全,覆盖了文学、历史、经济、财政、法律、社会学、哲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

  “我们的图书馆现有图书7000多册,杂志阅览室有杂志上百种,最开始的启动书籍由心平基金会捐赠,后期的图书和杂志大多是由社会捐赠的。”曾琳介绍,启动不足半年的甘泉乡村图书馆已经有300多个借书证在经常使用。

  曾琳说,对于围场一中近5000名学生而言,7000多册图书数量并不算太大,但基本上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

  除了图书的数量,记者惊讶地发现,图书馆里的图书和杂志都有八九成新。

  “我们对捐赠的图书质量比较挑剔。”立人乡村图书馆执行理事杨汝清十分坦率地告诉记者,虽然是公益募捐,但他们会不留情面地拒绝接收“价值不大的旧书”。

  在立人图书馆的网站上,记者看到醒目位置标有“核心书目”,并以黑体字提醒捐书者,“没有太大阅读价值的(尤其是旧的教材和教辅之类),或者仅仅适合成人看,而对青少年可能产生误导的图书或杂志过刊我们不需要,您捐来了我们也只能当作废纸处理,敬请谅解。”

  据介绍,随着捐献渠道的拓宽,立人乡村图书馆馆藏书籍中捐书数量已经赶上了购买书籍的数量。“有很多捐书者都直接把所捐图书邮寄到了各分馆,这时各分馆的专职义工就要根据经验对图书进行甄选并分类上架。”

  “立人”还把网络购书与民间捐献结合起来,“在淘宝等电子商务网站上,捐书者可以自己购买,然后把收货人和收货地址填写为立人乡村图书馆。”杨汝清介绍,他们还充分利用微博的传播渠道,“‘立人’有自己的微博,很多人就是通过微博了解到立人乡村图书馆并开始捐书的。”

  面向乡村学生:好的图书馆相当于免费大学

  “我读中学时,能有一个这样的图书馆就好了。”已在围场做义工近一个月的金晓末一边整理图书,一边向记者介绍,立人的书主要配合六类人群的阅读兴趣: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中小学教师和其他居民。

  记者注意到,甘泉乡村图书馆里张贴的阅览须知里,第一条就明确:任何人均可在馆内进行图书阅览,无须持证或交费。但在目前,学生显然是这个乡村图书馆的阅读主力,“立人”的图书也多是为这个群体定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立人乡村图书馆的名字多以祖籍在当地的文化名人命名,而甘泉乡村图书馆的名字则寄托了以知识的甘泉润泽一方之意。“学生和教师是乡镇求知欲最强的人,加上当前农村的成年人大多需务农或打工维持家庭生计,没有时间读书,推广国民阅读从学生做起显然最有效果。”曾琳介绍,“立人”的分馆大多建在当地的学校内或周边,就是出于这个考虑。“现在到立人那里借书的学生比到我们学校图书馆借书的多得多。”围场一中校长胡志鹏对记者表示,他并没有特别担心学生们看课外书多了会对升学造成不利影响。

  围场一中学校图书馆藏书4万多册,是我省中小学校一级图书馆。记者在学校图书馆里看到,相较立人图书馆的书,这里的书整体有些偏旧,但优点是图书副本多,一些有关单位捐的图书副本达十几本之多。

  记者观察发现,有几排书架上的新书排列得整整齐齐,不像是有人借阅过。“那些书是出版社捐赠的滞销书。”一位老师说。

  围场一中的图书馆应是这个县最大的图书馆。4月25日,在围场的县图书馆,记者没看到前来阅读或借书的读者。

  “来我们这里的读者很少,主要是老年人。”县图书馆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读者少的原因可能是新书太少,“我们一年的经费才4.5万元,包括购书、杂志和订阅报纸以及水电费等各种费用,这还是这几年才有的,前些年连这点钱都没有。”

  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公共图书馆多数集中在县级及以上地区,县以下设有部分乡镇图书室或农家书屋。2008年,各级图书馆人均藏书0.4册,县级以下只有0.1册。

  基于这样的现实,2007年,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李英强萌发了创建立人乡村图书馆的想法。

  “小时候没读几本像样的书”的李英强希望,“回到乡镇建立图书馆,青年人可以在这里学习,找到喜欢的生活方式,本地人可以在这里读书,看画展,看电影,听讲座。图书馆还将成为社会交流平台,成为乡镇公共生活的新起点。”

  于是李英强提出了三个口号: 一是“一个好的图书馆相当于一所大学”;二是“乡村教育革命从乡村图书馆开始”;三是“到你的家乡去建一个乡村图书馆”。

  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目前正在湖北拓展立人乡村图书馆事务的李英强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建成立足于乡镇、沟通城市与乡村、覆盖全县的公共图书馆网络是他的目标和理想。

  从读书到读社会:除了读书还要参与

  “‘立人’希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当前的模式进行复制,建设更多的乡村图书馆。”杨汝清向记者介绍,甘泉乡村图书馆在围场的成立,得益于图书馆的一名理事张守礼毕业于围场一中。

  在张守礼的积极努力下,由围场一中免费提供场地和桌椅等设施,“立人”方面派出专职义工进行服务和管理。

  而这也是“立人”各个分馆的推广运行模式,即由一个有一定社会能力的人回家乡去建一个图书馆,由当地提供场地和设施,“立人”派人运营,并最终实现向当地社会开放,实现本地化。

  “我们不只是简单建设一个图书馆,让当地人有书可看,我们还要使图书馆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这也是每开一个分馆,我们都至少要派驻一名专职义工长期主持图书馆日常事务的原因。”杨汝清告诉记者。

  在甘泉乡村图书馆,记者曾看到墙上贴着一期冬令营的宣传海报,其主题就是“大学?大学”。

  “那期冬令营,我们通过邀请一些在校大学生和中学生们交流,让他们对大学生活有了一个初步认识。”曾琳介绍,除了冬令营、夏令营,立人乡村图书馆还组织学生看电影,创办学生自己的立人小报,让学生参与公益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对自身和社会有更多了解。

  “图书馆开办之初,学生们热衷阅读青春小说,现在已经开始看一些能引发思考的书籍了。举办一期冬令营后,已经有三个志愿者走到了我们中间。”学生们慢慢发生的一些改变让曾琳感到高兴。

  “我们先从最现实的学生阅读做起。希望‘立人’最终能够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当地的学习中心和教育基地,文化中心和精神家园,交流中心和公共平台。”李英强这样描述“立人”的未来。(记者 马彦铭)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