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英模,还是爱偶像
——透视当代青年偶像观念的变化
当杨利伟、姚明和范冰冰同时出现在一个舞台上,你最喜爱谁?最希望向谁提问?答案是,在青年人中这三人的受欢迎程度其实十分相近。
杨利伟、姚明是进入新世纪后我国评出的新一代青年英模。与之相比,范冰冰则是影视领域的纯偶像。社会学专家指出,尽管“追星”、偶像崇拜成为一些青年人的“标签”,但并不意味着英模就无人爱戴。新时期,偶像和英模之间并非绝对对立,新英模不仅在个人专业领域有突出成绩,同时也兼具了偶像气质,进而满足了当代青年对偶像崇拜的心理需求。
英模并不“遥远”
在“五四”青年节到来前夕,英模与偶像同台的有趣一幕出现在上海。在《解放日报》举办的一场文化讲坛上,兼具英模和偶像身份的杨利伟、姚明与影视红星范冰冰同时接受约300名“70后”“80后”媒体工作者的犀利“拷问”。
结果,三人妙语连珠,赢得的掌声可谓平分秋色。在提问环节,也几乎不相上下,姚明略胜一筹,比杨利伟和范冰冰多回答了一个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杨利伟、姚明和范冰冰在回答年轻人提问时,获得掌声最持久的话题,往往不是他们的职业,而是他们透露的个人和家庭经历。
杨利伟透露,自己儿时也有“叛逆期”,因为特别向往天空,高中毕业时没有征得家长同意就报名参加了空军选拔。姚明则阐述了自己的“育女”心得。他说:“很多人好奇我会不会让女儿去打篮球,其实我更希望她有一个更开放、更自由的成长空间。”而作为纯偶像的范冰冰坦言,自己性格中有点“男孩气”。
这一系列回答,顿时活跃了现场气氛,拉近了年轻人与英模、偶像间的距离。
“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英模,往往没有‘抛头颅、洒热血’的牺牲壮举,但可以是与青年产生情感关联的偶像。他们不再高高在上,他们和我们穿一样的衣服和鞋子,和我们一样会遭遇生活中的困扰。”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副教授柳珊分析,现实中英模并不“遥远”。
既爱英模,也爱偶像
“简单的‘穿越’,让我受益匪浅。”“很酷,太帅了!”“给力!”今年4月中旬,包头市特教学校的一群学生在参观完位于上海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后写下这样一些留言。
作为共青团中央的诞生地,该纪念馆在“五四”青年节前夕所接待的参观者数量与日俱增。在纪念馆二楼的常年陈列区,杨利伟、姚明的肖像和事迹与刘胡兰、左联五烈士、雷锋等一同陈列,成为最受年轻人欢迎的展览项目。包头市学生留言中所说的“穿越”,就是这一从刘胡兰、雷锋,到姚明、杨利伟的特别展览。
该纪念馆还有一面设计独特的“青年英模墙”,被学生参观者称为“偶像墙”。其中既有刘胡兰、雷锋,也有邓亚萍、伏明霞等新时期的青年英模。
“当代青年既爱英模、也爱偶像,这是纪念馆开馆以来对每年约40万参观者、特别是学生游客进行调查后,得出的一个结论。”纪念馆负责人张福强在“五四”前夕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革命时期到建设时期,不同时代有不同类型的英模,纪念馆的陈列客观还原了不同时代的英模事迹,当然最受欢迎的就是姚明、杨利伟这样的当代偶像人物。”
据了解,该纪念馆自2004年开馆时,团中央和有关方面就对陈列青年英模的人选进行了精心安排。此外,在展览展示手段上,纪念馆在国内同类展馆中率先采用了多媒体声光电技术,以“穿越时空”的表现形式,展现“从雷锋到姚明”的青年英模成长历史,并通过电子游戏等载体,吸引了大量青少年参观者的视线。
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邓小冬说,青年英模的事迹介绍需与时俱进,不能完全采用传统的宣讲和灌输方式。从团中央诞生地纪念馆的“实验”看,符合年轻人话语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展览展示,更能吸引他们的关注。英模的健康形象与偶像本身的魅力,正在逐步发挥叠加效应。
英模依然是理想的标杆
专家分析,杨利伟和姚明最近在上海的演讲,之所以吸引人,还与他们触及的理想话题有关。
杨利伟说:“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一定会让普通老百姓站在那样的高度,欣赏我们美丽的家园。”姚明则坦言:“一个人从事一项事业,要有一种热爱,要有一种追求,这种热爱和追求会变成一种信仰,它可以支撑你坚持往上走。”上述两句话赢得了年轻人的掌声和共鸣。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顾骏说,姚明等青年英模的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他个人职业生涯的领域,这与其公开传播的、符合当代实际的理想和价值观不无关系。今天的“80后”“90后”正以他们认为“酷”的方式,秉持国家和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自身高尚的精神品质。
柳珊教授认为,在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这个时代,“偶像”与“粉丝”只是社会传播中的一种结构关系,英模以行动所构筑并坚守的“精神家园”,依然具有号召力。必须看到,姚明、金晶等兼具平凡人气质和爱国情怀的青年,在年青一代中具有强大的感召力。
“有人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我不认同。其实我们已经渐渐成长为社会的中流砥柱,有自己的理想和价值标准,是有责任感的一代。”去年在上海勇救落水者的陕西理工学院学生许虎说。(许晓青、吴霞、俞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