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祝酒歌》创作始末:为庆祝粉碎四人帮谱写而成

2011年05月11日 09:22 来源:扬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祝酒歌》创作始末:为庆祝粉碎四人帮谱写而成
▲本报记者与首唱者李光羲合影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1976年10月17日晚,天津,位于沈阳道3号的天津歌舞剧院一改往日的清静,喧嚣到快要沸腾。食堂师傅忙活了一天,摆出十几桌酒菜庆祝粉碎“四人帮”,全院老少将不大的屋子挤得水泄不通。平时滴酒不沾的韩伟,此刻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频频举杯,几杯下肚脑热微醺,两句歌词蹦到嘴边:“美酒飘香啊歌声飞,朋友啊请你干一杯……”

  35年后的暮春时节,记者来到天津,试图追忆那个难忘的夜晚。那个匿于老城小巷、酝酿出祝酒歌的食堂还会在吗?由韩伟作词、施光南作曲、李光羲首唱的《祝酒歌》,就诞生于斯时斯地。一路忐忑来到沈阳道,歌舞剧院早已搬走了,当年的老楼也被新建筑取代,只是文化气息依旧浓郁。

  1“四人帮”粉碎如“十月里响春雷”

  消息传来,歌舞剧院敲锣打鼓庆祝,当天天津200多万

  群众上街狂欢

  当年聚餐中兴之所至对酒当歌的韩伟,后来调进武警文工团,现居北京。电话中,提及《祝酒歌》的创作过程,韩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35年前的狂欢夜,如画卷般在记忆中徐徐展开……

  1976年深秋,中国人民沉浸在伟人相继逝世的巨大悲痛中,遭遇了唐山大地震的天津,满目疮痍,百废待兴。时年31岁的韩伟是天津歌舞剧院创作室的一名词作者。十年浩劫批判一切“封资修”,文艺工作者首当其冲,韩伟也受到了影响,事业处于停滞阶段。

  长久的阴霾在10月17日被打破。这天一上班,剧院领导急匆匆说要传达一份重要的中央文件。韩伟跟几个同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七上八下。

  在这之前大家已经听到传闻,说“那四人”被抓了,韩伟忐忑不安地等待着,他希望传闻是真的,又害怕希望落空。

  办公室里静得连一根针落地都能听见,大家屏住呼吸,竖起耳朵,生怕漏掉一个字,当听到中央文件中“粉碎四人帮”这几个字,寂静又持续了几秒,然后,不知谁起的头,所有人都跳起来疯狂欢呼鼓掌。有人提议上街游行,立即得到响应,剧院里顷刻之间热闹起来,糊小旗的,写标语的,找锣鼓的……韩伟也兴高采烈地参与进去。

  下午两三点,歌舞剧院上百人组成的游行队伍高喊着庆祝粉碎“四人帮”的口号,浩浩荡荡从沈阳道3号出发,沿和平路前往中心广场(即现在的天津火车站一带),足足进行一个多钟头。一路上人山人海,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据统计,当日天津共有200多万群众涌上街头狂欢。

  2 心情畅快让“美酒飘香歌声飞”

  游行回来,食堂已备好酒菜,滴酒不沾的青年“醉”于喜悦,写出《祝酒歌》词,另一个滴酒不沾的青年很快谱曲

  游行回来后,食堂已经准备了酒菜。当时歌舞剧院所在地沈阳道3号是个封闭式的大院,四周由三层楼房围定,本就是个人丁兴旺的大院,那晚尤其热闹,破旧的食堂挤得满满当当,欢声笑语几乎要把屋顶掀掉。食堂师傅们在物资供应紧张的情况下变戏法般做出许多菜肴,每桌还配备了一瓶白酒。

  大家难掩兴奋,一边推杯换盏,一边回味下午的游行。平时滴酒不沾的韩伟,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举起酒杯。几杯下肚后,韩伟看着眼前的场景,脱口吟出:“美酒飘香歌声飞,朋友请你干一杯!”同事听到,忙说这两句好,应该编成歌词。韩伟当晚就打出了腹稿。

  歌词写好后,韩伟给正在北京探亲的老搭档施光南写信,请他谱曲。施光南是天津歌舞剧院的作曲家,曾创作过《最美的赞歌献给党》、《打起手鼓唱起歌》等著名歌曲。施光南动作很快,没几天就把曲谱寄了回来。

  韩伟说,他深知老搭档的才华,可拿到曲谱,还是忍不住惊叹,“我一唱,哎呀,写得真好!用的是热情奔放的新疆音调,节奏特别欢快,让人感觉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值得一提的是,施光南也跟韩伟一样滴酒不沾,可他谱写出的《祝酒歌》却是如此地醉人。

  施光南曾跟韩伟提到创作时的心境,他说收到歌词太喜欢了,立即进入一种如痴如醉的创作状态。韩伟非常理解这种心情,文革期间,他俩都受到了冲击,尤其施光南,写的歌不让唱,挨批斗,还被发配到农村劳动。也许,只有经历过被禁锢之痛苦的人,才能够体会自由降临时的巨大喜悦。所以,阴霾消散时,滴酒不沾的韩伟和施光南才会“醉”于喜悦,写出传唱数十载的《祝酒歌》。

  3 全国欢腾若“八亿神州举金杯”

  正如歌中所唱,那时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家家摆酒

  放鞭炮,热闹堪比过年

  《祝酒歌》中“八亿神州举金杯”固然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却生动反映了当时举国欢腾的情景。

  词曲作家郭兆胜也是那段历史的亲历者。在位于小白楼附近的天津音乐家协会,这位精神矍铄的老者告诉记者,粉碎“四人帮”消息传来那天,他也参加了游行,回来的路上一些要好的同事买了白酒熟食,围坐在单位会议室畅饮狂欢,普通群众也都在家中摆酒放鞭炮,整座城市热闹得像过年一样。“大家压抑得太久了,多年的苦闷一朝得以宣泄,热情便如火山一般爆发。”

  白酒等副食品当时一度售罄。曾就职于天津市糖烟酒连锁总公司的曲先生告诉记者,天津那时执行凭本供应副食品制度,好的烟酒仅在节日期间供应,每户限购两瓶两条。为了满足群众买酒庆祝的需求,天津市糖烟酒局决定补充供给,消息一发布,群众蜂拥而至,出现了夜间排队抢购,民兵站岗维持秩序的场景。

  4 红了30多年仍“千杯万盏也不醉”

  1979年除夕晚会,李光羲唱红了这首歌,从此每年

  上百场演出每场必唱,三十余载仍“不醉”

  《祝酒歌》创作于1976年底,但真正流传开来却是1979年初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在中央电视台除夕晚会上演唱以后。因此记者此次溯源之旅的第二站为北京,李光羲家中。

  “我唱过上百首歌,但哪首都比不上《祝酒歌》!”82岁的李光羲刚从西柏坡演出回来,有“歌坛常青树”美誉的他挺拔硬朗,嗓门洪亮。退休后这些年,他每年保持一百多场演出,《祝酒歌》是场场必唱的保留曲目。“这歌是我抢来的”,李光羲开玩笑说,“施光南先给了我们剧院(中国歌剧院)的女中音歌唱家苏凤娟,有一天我跟苏凤娟一起排戏,无意在她那看到歌片儿,拿过来唱着玩,一唱就喜欢上了,我跟她说你要不唱就给我吧。”

  可惜这首被他看中的得意作品,却在审批环节被“枪毙”了。一些领导认为这首歌是劝人们喝酒的,还总“来来来”的,影响不好。

  李光羲不甘心,私底下仍排练,希望有机会可以演唱。机会果然被他等来了。1978年的一天,李先念同志在人民大会堂招待国宾,要求唱一个欢快的歌。那时欢快的歌很少,多数是控诉“四人帮”、缅怀先烈、寄托哀思的。李光羲做了个冒险的决定,他跟乐队说,“今天我做主,咱就唱《祝酒歌》。”没想到,这一唱,竟得到在座国家领导和外宾经久不息的掌声。

  1979年中央电视台除夕晚会上,李光羲又一次演唱了《祝酒歌》,导演还别出心裁地配了红酒和交谊舞,两分五十九秒,一下子征服了全国观众。在那个电视尚未普及的年代,中央电视台接连收到16万封观众来信,赞叹《祝酒歌》积极欢快、振奋人心。

  从那以后,《祝酒歌》成了李光羲的“代名词”,每演必唱,每唱必受欢迎。“并非我唱得好,而是歌写得好。”在李光羲看来,《祝酒歌》最可贵之处在于唱出了时代心声。

  特派记者 陈珊珊 天津、北京报道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