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数量正以每年6.4%的速率下降,如果保护不力,10年至15年之后,可能想保护已无保护的对象,江豚将成为第二个白鳍豚。”
近日在石首天鹅洲白鳍豚国家自然保护区,世界著名豚类保护专家、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江豚的生存状态充满忧虑。此时,他刚刚完成一项旨在让江豚回归自然的研究。
可喜,天鹅洲保护区江豚性别均衡
上世纪90年代初,研究人员在天鹅洲保护区内投养了5头江豚,进行迁地保护,目前已形成一个有30多头的种群。“更重要的是,保护区内江豚从以前的雌雄比例严重失调,到现在已几乎恢复为正常的1比1。”王丁介绍,江豚可能存在一个主动的调节机制,当食物资源不足时,他们生下的幼豚多半为雄性,而当食物资源充足时,又会多产雌豚,以扩大其种群数量。
性别比例的均衡,成为江豚种群壮大的保证。过去几年来,水生所科学家通过B超检查等手段,发现保护区内的成年雌豚妊娠率达70%以上,有的江豚甚至在哺乳期仍能怀胎。近几年,天鹅洲保护区都有3至5头幼豚出生。
王丁说,1996年,水生所引入江豚人工饲养,至今15年它们仍生活得很好,实现了人工饲养的突破。2005年,世界上首只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的幼豚,在水生所诞生。“迁地保护、人工饲养、人工繁殖的初步成功,使我们看到了江豚保护的希望。”
担忧,长江江豚数量逐年下降
30多年来,经大量的长江豚类调查、野外监测、实验模拟等研究,水生所科学家发现,长江江豚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年均递减6.4%。
1991年,长江江豚数量是2700多头。2006年,国际联合考察组经一个多月的调查发现,长江江豚数量已不足1800头。现在,它们的数量可能仅1000余头。王丁说,按照这个速度,15年后,江豚可能在长江中无法维持一个支撑其自然繁衍的种群。
他认为,非法和过度捕捞、水体污染、航运、水闸和堤坝建设,是威胁江豚生存的主要原因。
作为唯一保持江豚数量增长的天鹅洲保护区,也面临着巨大考验。王丁告诉记者:“一是水质污染,二是渔民捕捞。两个问题若不解决,保护区内的江豚可能全军覆没。”
水质污染的直接原因是故道与长江阻隔。天鹅洲故道以前自然通江,汛期时江水漫过一片滩地,经过植物过滤净化,涌入故道。同时,故道水位与长江自然状态保持一致。
1998年后,一道堤切断了故道与长江水体的自然交换。幸有一闸口,能维持水体的部分交换。不过,最近两年,堤边的滩地逐渐被农民占据种上棉花,为避免棉花遭淹,人们一直不让开闸。
王丁说,两年来,故道已没有一滴江水进来,周边农业面源污染却大量进入故道,天鹅洲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
保护江豚不能完全指望人工繁育
目前,麋鹿、中华鲟等物种,均初步实现了人工繁育回归自然。江豚是否也可以走人工繁育,再回归自然的路呢?
王丁认为,人工繁育只是一种辅助的、迫不得已条件下的补救措施,保护江豚,不能完全指望人工繁育。人工繁育的江豚可能不适应野外的生存条件。即使花费颇多的大熊猫保护工作,人工繁育取得巨大突破,它的自然回归仍未取得完全成功。“研究表明,拥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充分的食物资源,以及在不受干扰的状态下,江豚能够得到很好地繁殖。”王丁说,目前的江豚保护,应该加强自然条件下的就地保护。
以天鹅洲保护区为例,要尽快让它恢复通江,避免故道无水可补,长此以往会导致旱化、陆地化。天鹅洲大堤是防汛堤,不能炸毁,但天鹅洲故道可与附近自然通江故道——黑瓦屋故道连通。
王丁说:“天鹅洲保护区内的江豚,需要保持100头以上,才能真正维持这一种群的长期自然繁衍。”因此,保护区必须全面停止捕鱼,以便江豚有充分的食物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