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汉老林“蜗居”高架下两年,最热闹时有十几个“邻居”
绿化带里,藏着一居室“小洋房”
城管表示,对老林这样的流浪汉,暂时也没好对策
老林是一个流浪汉,“职业”是捡垃圾,一穷二白。
他之所以特别,是因为他“拥有”一栋自建的“花园洋房”,而且一住就是两年。
如果不是家住海潮社区的吴大姐去望江路附近的农贸市场买菜时偶然发现,并给本报96068热线打来电话,记者也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
昨天下午,记者在望江高架下的绿化带里亲眼见到了“蜗居”在这里的老林,当然还有那栋隐藏在绿化带之中,不仔细看绝对发现不了的“花园洋房”。
“小洋房”得躺着进出
最多时有十多个邻居
望江路江城路交叉口、高架下的这两片绿化带算得上枝叶繁茂、郁郁葱葱。环绕两片绿化带的是非机动车道,骑着自行车、助动车的行人来来往往。绿化带被铁栏杆隔着,行人一般不会注意里面,更不会绕一圈路走过去,可以说非常隐蔽。
接到吴大姐的电话后,记者沿着绿化带的小路开始寻找,这里已经很有夏天的感觉,大片大片的绿叶交叠在一起,起码有1.5米以上的高度。如果人蹲着,外面根本看不到。
记者在绿地中央看到了隐蔽在枝叶中的“花园小洋房”,这是一个带斜坡屋顶的小木屋,小屋外放着一张旧木桌子。屋棚上铺着绿色的防雨布,从高架上往下看,根本想不到,这片与周边融为一体的绿色下面竟然有着这么一栋天然的“花园洋房”,只不过这栋“洋房”的高度只有1米出头,得躺着才能进出。
“房主”叫做老林,看到记者时,他正在自己搭建的小家里吃饭。旁边还有一个放东西的箱子,几把水壶。这是老林所有的家当。
“我是北方人,今年五十多岁了。”老林说自己在这里已经住了两年,靠晚上出去拣点破烂为生。
“最多的时候这里两个绿化带,加起来有十几个人住,但大部分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作为绿化带里唯一的“常住客”,老林很感慨,“杭州的房租很贵,如果我有钱有能力,我也不想住在这里。”
平时会照看花草
老林住得“有原则”
虽然是“露宿街头”,老林有自己的原则。“我是把这里当自己家来打理的。”老林说,他从不把破烂带回这里,都是整理好卖掉再回来,带回来的东西都是洗干净的;有路人经过这里要大小便,他会劝阻人家到旁边的公厕去,“我时不时就去打点水来浇浇这些植物,以前工作时留下的习惯,喜欢干净。”
老林告诉记者,自己住在这儿,社区、城管的工作人员都来管理过,还曾经把他整个家都拖走了,“我只能尽可能地避免引起人家注意,只想安安耽耽找个不花钱的地方住。把我从这里赶走,我只能去住桥洞、街头,我想更加影响市容。”
城管:
处理过多次,还是没啥好办法
记者随后采访了上城区城管办,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对老林的“花园洋房”曾多次处理,“但是让他睡桥洞也不是办法,老林也自愿做这块绿化带的志愿者帮忙照看花草。对于这样的流浪人员,我们也没什么特别好的解决办法。”
上城区区长热线87812345的工作人员表示,像老林这种“花园洋房”是不符合规定的,按规定必须让他搬走,但对于老林这种又有点类似绿化管理员的存在,是不是能够酌情处理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不过对于住在城市公共区域的做法是绝对不提倡的。(陈淳戈 梁津铭)
谁来续上最短的这块板
席地而眠、穷困潦倒、自由懒散、无可奈何?哪一个词是流浪汉的整体画像?
身为这个城市的生活者,我们无法真正理解老林式的精神世界,就像记者在采访时,建议他去找找救助站,他却始终沉默着摇头。
记者了解到,目前的救助管理,一般是救助站负责一小段时间,发给路费,把流浪人员送回户籍所在地。这样的做法虽然人性,但是也有弊端,不少流浪汉有户籍实际上没有家,或者他们心里都有着一个类似老林一样有家难返的理由。许多流浪汉往往是拿了遣返费后,在这个城市换一个角落继续“蜗居”。
城管等相关部门在如何处理老林的问题上,感到棘手与尴尬,是因为拿不出更加有效的管理手段。在更加注重公平的时代,我们希望政府掌握的资源,应该更多地向社会的弱者倾斜,能够尽快完善城市救助管理方面的不足,破局创新。
因为,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以及经济发展数字中,了解不到一个城市的文明水准,从高端人群的生活状态更不可能看到一个城市的全部底蕴,事实上,从市民社会的底端,更能透视一个城市现状,更能了解一个城市的精神。这就像木桶一样,能装多少水,最终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张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