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中铁四局回应"宁杭高铁瘦身钢":不存在监理勾结

2011年06月02日 11:32 来源:金陵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5月31日,本报独家报道了“宁杭高铁使用的钢筋 山坳里拉细拉长再浇注混凝土”一事。

  文章见报后,引起了各方的高度重视。经过紧急调查和研究,昨天关于此事的处理结果已经出来:涉嫌违规向宁杭高铁输送“瘦身钢”的湖南益阳宏业交通设施有限责任公司被清退,将被纳入中铁四局的黑名单永不合作;出现问题的中铁四局宁杭客运专线第六分部被处以10万元罚款……

  中铁四局宁杭高铁客运专线指挥部负责人来到本报解释

  关于监理不存在勾结,是工作疏漏

  文章刊登后,引起了十多万网友的巨大共鸣,在表达愤怒的同时,网友们的质疑点主要有两个:

  一是作为重点工程的“守门员”,监理单位为何事前不觉察,事后不露面解释?

  二是宁杭高铁客运专线指挥部负责如此重要的工程,又怎能将工程分包给这样一个单位?

  昨天下午,指挥部的负责人童副书记赶到本报,向记者解释疑问。

  据介绍,在问题发生后,承担该标段工程施工的中铁四局宁杭客运专线工程指挥部立即会同建设、设计、监理等各方面的专家,开展了现场调查。

  为什么监理至今没有发现问题?负责人解释说,这是因为,这一段时间宁杭高铁该段的施工,工程速度很慢,监理单位就没有在施工繁忙时那么密集地进行现场督察,导致了漏洞的产生。这其中不存在上下勾结的问题。

  关于分包

  分包可以,不含原料和设备

  拉伸钢筋,使用部位是安装在路基两侧的防止行人靠近的隔离栅栏上,由劳务分包单位——湖南益阳宏业交通设施有限责任公司(下称益阳公司)负责预制和加工。

  指挥部提供给益阳公司统一是直径6.5毫米的圆钢。现场作业人员在作业中,对这些钢筋过度拉伸,超出了规范允许误差范围。同样,直径8毫米的圆钢,加工中也存在拉扯加长的问题。

  指挥部称,这家劳务分包单位于今年4月开始钢筋加工,至5月26日,共计加工了直径8毫米的钢筋2.1吨,直径6.0毫米的钢筋5.4吨。其中一部分,确实使用到了高铁的栅栏预制混凝土中。

  对于工程分包的问题,该负责人是这样解释的:中铁四局总承包该工程后,会将任务分发给各个分部,分部项目经理部再将工程进行劳务分包,这是可以的。劳务分包不含工程的基础原料和施工大型设备。

  关于整改

  益阳退场,六分部罚款10万

  记者了解到,就在5月31日夜里,第六分部领导安排了员工,将部分放置在现场的、内有不合格钢筋的水泥预制块,进行了转移。

  客运专线中铁四局指挥部没有否认该说法,表示已经拿出了处理意见,正在进行整改。

  整改措施有几项:

  第一,对现场全面清理,将现场剩余的拉伸过度的钢筋全部报废处理。

  第二,对已经预制的立柱、上槛、下槛、栏片做报废处理。

  第三,对已经安装上去的2.2公里的高铁护栏,发现问题的,全部进行更换。

  第四,对湖南益阳宏业交通设施有限公司进行清退处理,同时将该公司纳入整个中铁四局的黑名单,永不合作。

  第五,对负责该段宁杭高铁施工的第六项目分部,处以10万元罚款,并对相关责任人予以责任追究和经济处罚。

  >>>影响

  央视昨晚报道高铁瘦身钢

  昨天傍晚,中央电视台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央视记者现场记录了所有的细节,采访现场中也遭遇了阻拦,险些发生冲突。在高铁施工的现场,央视的两名记者被尾随而来的汽车上的几名男子要求放下摄像机,先找到中铁四局六分部或者指挥部,拿来介绍信再来现场。

  但是,就在该台记者继续拍摄的时候,现场的一名男子激动地拍打了摄像机的镜头,称记者侵犯了肖像权。

  事后为避免进一步冲突,记者让步,现场气氛稍有宽松。阻拦采访的人解释说,这些地方经常丢失东西,而有些人偷盗东西被发现后,会编造各种身份掩饰过去,所以他们这才盘问每一个到现场的人,包括记者。

  >>>手记

  让人惊悚的不是瘦身钢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其中确定了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规划,阐明以“四纵四横”为重点。

  宁杭高铁位列“四纵”,可谓高铁工程项目的重中之重。

  瘦身钢的问题屡屡出现,这一次却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最让人惊悚的,不是瘦身钢再次出现本身,而是胆子:连这样的一个功在千秋的工程都忍心和敢于染指,对他们而言,还有什么是不能染指的呢?

  整个过程中,最遗憾的应该是不公开。面对前来调查的记者,施工单位竟要求记者提供被采访对象的介绍信,试想在这样一种高度利益对峙的状态下,介绍信怎么来?不过是一种极不高明的推脱手段罢了。(记者 于志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肖媛媛】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