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2日电 题:红色收藏:悄然兴起的“中国式”时尚
中新社记者 欧阳开宇
“嗨!朋友们,这里是中国……”胸前戴着毛泽东像章的美国游客史密斯兴奋地发了条微博。
6月的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如夏日阳光般火热,这位美国人“跟风”花10元人民币购买了毛泽东像章,并用手机自拍下来与家乡朋友分享。
在中国,收藏毛泽东徽章这样的“旧”物件已成为一种新时尚,人们通常把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和建设活动相关的历史遗存和文献资料称为“红色藏品”。
今年是中共建党90周年,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收藏委员会副主任李岐山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说,保守估计,红色收藏爱好者目前有上千万人。
民间乐于发掘“红色藏品”的多重价值,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参加“红色藏品”活动的人潮中,有母亲把藏品送给孩子,有学生想了解那段历史,也有玩家寻觅着商机……
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曾静平对中新社记者说,“红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与精神的组成部分,“红色收藏”有着广泛的普及性。
“红色藏品是支‘潜力股’。”生意人南春荣说。目前,他在潘家园现代藏品楼里经营一家红色藏品店。10年前,失业的他“迫于无奈”做起这项买卖。
如今,他店里放着上千件价值不菲的“红色藏品”,包括那套媒体称拍卖价已达到20万元的1944年首版《毛泽东选集》。
这行当也有做“亏”的,中国曾经最大的红色收藏品博物馆两年前在横店影视城内黯然关门。据媒体报道,由于“没人买票”,几万件珍稀红色藏品只得被18辆大卡车运走。
有很多“40岁以上”的人把这种收藏行为称作“抢救式收藏”。“总不能眼看着这些难忘的成长记忆流逝吧”,一位从山东到北京找红色藏品的“老革命”刘大爷说。他曾当过军人,在南春荣的店里,刘大爷似乎能把所有藏品的出处都给记者道明。
像刘大爷这样算得上“红色收藏家”的人,在红色收藏委员会注册有1000多位。“他们需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藏品,还应在理论研究上有建树……”李岐山说。
令李岐山比较“头疼”的是,“藏品市场不够规范,价格由社会约定,缺乏官方解释”、“红色文物为外国人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依据,珍品正流向海外”……
在他看来,红色收藏业初绽繁荣,但也“内忧外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