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生毕业季,即将离开大学校园的学子们,他们向往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同时也感激在大学期间给予他们帮助的好心人。对于刚刚从苏州大学医学部毕业的周蓦同学来说,她最想感谢的是两位素未谋面的老人。5年来,这两位老人给予的物质上的帮助,让周蓦摆脱了生活困境;对周蓦生活上的关心和精神上的鼓励,更让这个远离家乡的小姑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两位老人
怕受助者心理有负担,默默资助“不见面”
5年前,周蓦离开了位于内蒙古通辽市的家,来到苏州实现她的大学梦。能考上苏州大学是让周蓦全家都欢欣鼓舞的事情,但5年的上学费用对于这个原本贫困的家庭来说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来到大学后,周蓦申请了贫困生助学,同时还认识了学校的“助学红娘”同时也是“一帮一”助学的搭桥人张寿华老师。在张老师的牵线下,年近八旬的苏州大学退休老教师金长福、沈慧廉夫妇主动提出资助周蓦。“当时了解到这个孩子的情况后,知道她家境不好,我和我的爱人都希望能力所能及地帮她一把。”
而他们提出资助的唯一条件,就是“只资助不见面”。
两位老人从2006年开始了对周蓦的资助。每个学期初,他们都会往周蓦的银行卡里打入1000元,在节假日的时候,还会给周蓦打“过节费”。
周蓦微笑着说,“有了两位老人的帮助,再加上每学期我的兼职收入和奖学金,我的生活费就不成问题了,可给我家减轻了不少负担。”
最令周蓦深受感动的就是:大一她18岁生日的时候,两位老人托同事带了满满一大包生日礼物给她,有零食,还有一件毛衣。“当时特别感动,刚刚离开家来到学校,朋友也不多,没想着谁会给我过生日,特别是这个十八岁的生日。”到现在,周蓦还一直珍藏着那件毛衣,十分爱惜。
5年来,金长福、沈慧廉夫妇一直默默帮助着周蓦,资助金额达1万多元。他们一直没有与周蓦见面,即使在最近学校举行的帮困助学毕业生见面会上,代替两位老人来到会场的只是一封简单的“祝福信”。字里行间的寥寥数语,寄托着两位老人用心良苦:“年轻人自尊心强,不见面,你思想上没有负担,不必考虑许多,可以安心学习。能够看到你成才,我们内心甚慰,我们不图回报,唯一希望你健康成长,做个善良的人,在你力所能及的时候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受助学生
积极上进考取研究生
对于资助,两位老人说得最多的,是“力所能及”的字眼。沈慧廉老师说,他们以前年轻的时候也过过苦日子,得到过身边人不少的帮助,现在上了年纪,身边的邻居经常会帮助他们,在公交车上,经常也会有年轻人给他们让座,“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帮助都是相互的,能一个人接一个人地传下去,就很好了”。
两位老人对周蓦的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同时在学业上、精神上也给予了许多的支持与鼓励。“5年中我们一直是电话联系,每当我打电话回家时,也会给沈老师打一通电话。沈老师的声音既亲切又和蔼。”在电话中,沈慧廉老师总会反复提醒周蓦注意身体,不要有思想负担,要好好学习。“因为沈老师原来也是医学部的教师,所以我经常会请教沈老师一些专业上的问题,还会和她谈理想、谈人生。”沈慧廉老师经常开导周蓦不要因为贫穷而自卑,要乐观面对生活,叮嘱她作为医学系的学生一定要脚踏实地,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摆脱生活上的贫困。
周蓦觉得,老人的善举和爱心无形中也影响着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对我在精神上的指引、学业上的启迪,这些都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会让我受用一生”。
周蓦也没有辜负老人的期望。5年来,她在学校里表现很出色,还担任学生干部,学习成绩也十分优秀,多次获得学校的奖学金,今年她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如今她已经考上了苏大的研究生,继续追求自己的理想。
对于周蓦的成长,两位老人也一直在默默关注着。“周蓦就像我们的孩子,看到她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们就像看到自己孩子获得成功那么高兴。也许大家都觉得是我们在一味地付出,但是事实上看到一个孩子在我们的帮助下能够成长、成功,这让我们感到十分满足,这就是她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毕业前夕,两位老人又往周蓦的银行卡里打入了500元钱,他们说,因为学生毕业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花销。两位老人表示,今后如果还有贫困生需要帮助,他们还会尽自己所能去伸出援手。(牛春人 钟静 顾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