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七旬翁酷爱雕刻葫芦 欲办“百福展”(图)

2011年06月30日 16:47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七旬翁酷爱雕刻葫芦欲办“百福展”(图)
29日,罗宝才展示自己的作品“拇指壶”。(本报实习记者蒋晓摄)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鸟巢造型的灯、栩栩如生的天鹅、造型独特的花盆、富有民族特色的阿不都壶……罗宝才用葫芦做成的工艺品,总会吸引客人们的注意力。

  葫芦,谐音“福禄”,在民间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罗宝才有个愿望:等他以壶为主题的葫芦作品满一百个,就办个“百福展”。

  74岁的罗宝才住在河滩社区,客厅的两个壁柜中,摆满了形状各异的葫芦工艺品。另一面墙上,近30个约60厘米高的大葫芦,被铁丝穿成一排,挂在墙上。

  3平米大的阳台,就是他的“工作间”。桌上放置着大大小小的刻刀、起子、钳子等工具。桌椅周围,被十余个装着大小葫芦和葫芦片的箱子填得满满当当。

  工作时,罗宝才戴着眼镜,眼睛几乎贴在葫芦上,小心地动着刻刀。刻刀缓缓移动,葫芦的一小块被完整划下,用从另一个葫芦上取下的零件,粘在缺口处,一个壶的主体部分就完成了。每一个作品,不论难易,只要一笔划坏,整个作品就作废了,所以罗宝才下刀十分小心。

  用葫芦创作纯属偶然

  2002年秋天,罗宝才去天津探亲。恰逢亲戚种植的葫芦结了果,摘下的小葫芦装了半袋。罗宝才越看越喜欢,就向亲戚要了一些,带回了新疆。

  回到家后,罗宝才就开始琢磨,这么漂亮的小葫芦,能做点什么呢?查阅了相关资料后,他发现,大部分关于葫芦的作品,都是直接在上面绘画刻字,很少有人加工制作。罗宝才决定,他要将葫芦制成工艺品。

  罗宝才喜欢壶,他用带回来的葫芦,做出一把“倒灌壶”,从壶底灌水,翻过来后却不会漏水。一位朋友对这个作品爱不释手,罗宝才就将“倒灌壶”送给了他。第一个成功的作品,让罗宝才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从小就手巧的他,做出壶的花样越来越多,至今已经积累了八十多个:船舱为盖,船头为嘴的“船壶”;怎么摇都不翻的“不倒壶”;形似一口大钟的“金钟壶”;外形像个桶子的“水桶壶”;拇指大小,却能盛水倒水的“拇指壶”……

  除了壶,罗宝才还做起了其他工艺品。2008年奥运场馆公布后,他做出一个鸟巢造型的台灯;两个弯嘴葫芦,在他的巧手下,变成两只引颈高歌的鹤;形状圆润的葫芦,被他做成一个漂亮的音符;一个小小的葫芦,被设计成为牙签盒……

  想创意时呆呆发愣

  随着作品数量不断增加,新的创意愈发珍贵。罗宝才常常思索,下一个作品应该怎样设计。

  “姥爷又在发愣了。”罗宝才的小外孙女总会撒着娇抱怨。有一次跟家人聊着天,说着说着,就没了声响。原来,还在点头应声的罗宝才,盯着一样作品一动不动,眼神发直,不用说,他准是又跑神了。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家人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跟家人一起散步时,只要看到街边有创意的工艺品,罗宝才就“走不动”了。老伴李惠敏经常是走着、说着,觉得身边没有声响,一转头,才发现罗宝才落的老远,对着路边的工艺品比比划划,时而皱眉,时而又露出笑容。

  还有一次,罗宝才睡到半夜,突然来了灵感,他一骨碌翻下床,奔到客厅翻出纸笔,赶紧把创意画在纸上。“灵感来了就那么一会,当时不记下来,第二天就想不起来了。有时候我就直接开工,瞌睡也没有了。”罗宝才笑着说。

  对于这些,李惠敏已经见惯不怪了,9年来,她一直默默地做着“贤内助”,支持和鼓励着罗宝才的创作。

  种葫芦爬上爬下

  做工艺品的葫芦,在摘下后,要趁湿刮掉青皮,再晾干后才能用。有些没完全成熟的葫芦,晾晒后就会变瘪,不能用。

  去年秋天,罗宝才从农户家收购了一百多个葫芦,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他一直不停地刮皮,生怕葫芦发霉。在老伴和孩子的帮助下,半个月才刮完。

  想起那段时间,李惠敏笑着说:“那阵子家里满地都是葫芦,都没地方下脚。他每天眼睛一睁开就开始刮皮,结果晒干以后,两三成都不能用。”

  想做出更多的花样,罗宝才从原材料上下起了功夫。从2002年起,他在院子里自己种起了葫芦。放置模具、线绳绑扎、夹板固定……这样,小葫芦长大后,就会呈现出被设定的形态,被做成扁酒壶、方酒壶和花瓶酒壶。

  “小葫芦长得快,像夹板固定的葫芦,要控制小葫芦的尺寸、形状,随时调整夹板的方向。每天爬上爬下,邻居都说我像个猴子。”罗宝才笑着说。

  偶尔出趟远门,罗宝才也总会“顺便”带回一些葫芦。在他的影响下,亲戚们看到好的葫芦,也都会给他带回来几个。

  “我现在欠了好多账,答应好多人要送葫芦工艺品呢!”罗宝才笑着说。

  因为皮薄,葫芦的创作具有局限性。罗宝才希望,葫芦的工艺品创作能推陈出新,被大众所关注、喜爱。(实习记者 李逸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