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千
山西清徐人,1915年出生,1936年参加革命。参加过百团大战、晋中战役、太原战役等大小百次战役。1982年10月,在副军职岗位上离休。
他是96岁的老红军,有着73年党龄,他于上世纪30年代投身革命,见证了中国人民最不屈不挠的那段血雨腥风,他常说,自己有幸伴随党一路走来,既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者、见证者,同时也是享受者。他就是曾参加过大小百次战役,如今仍然坚持“老有所学”的老红军杨德千。
20出头投身革命
上世纪30年代,20出头的杨老和无数年轻人一样,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那时候就一个想法,先把日本人赶出去!什么未来中国是什么样?什么美好生活?都没想过!”操着一口浓重山西口音的杨老回想着当年的情形,斩钉截铁地告诉记者。
“那时候老师和我说要‘为人民做大事’,我当时理解得不到位,但你想想看,建设社会主义美好国家,不能建立在亡国奴的基础上吧?日本人烧杀抢夺,民族矛盾是第一位,所以一定要赶他们走,哪里顾得上去想美好生活。”如今,80年过去了,当杨老在北京军区装备部干休所内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坦言从未想到未来的中国是现在这个样子。
送柴火智取情报
上世纪30年代——在杨老的印象中,军阀混战,民不聊生。而他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入党,让他颇感自豪的是,一入党自己就当上了指导员。
“我当时经验不足,但我非常热情。”讲起革命经历,杨老一脸的兴奋。“日本人的装备比我们好,所以我们要讲究方法,我们经常采取伏击战、麻雀战、围困战、地雷战……截断他们的粮草,掐断他们的电线,积小胜成大胜。”
“有一回,山上据点里的日本人要洗澡,就把老乡的大缸弄成一排,让周围村里的人把柴火、水从山下挑到山上去。他们洗澡的时候,我们的人就跟着过去,我们就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取日本人的情报。”
“我是跟着第一批队伍进北平的,当时全是土路。现在可是‘翻天覆地’喽。”杨老记得,以前西直门外就都是农村了,而现在的北京“面积得有原来三个大吧?”杨老说不准,抬头问身边的人。
“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感情生活都比原来好得多。但也不能全看好处,比如物价高了,人们就要苦了;山区里的贫困学生还需要帮助……”说起现今的事儿,96岁的杨老一点也不含糊。
一旁的工作人员说,几十年来,老人坚持学习的习惯一点也没有放松。他常说,“一名共产党员既有生理生命,又有政治生命,政治生命是本。老同志要保持活力,首先思想不能生锈。”
我为党写一首诗
“我给党写了一首诗。能不能读给你们听?”采访临近尾声,老人掏出一张纸,上面工整地写着一首诗。“这是我献给党的,我的功劳不大,但是党对我很好,现在我正享受着新中国建设的成果。”说着,老人一字一句地认真读起来,每读一句还附带解释。诗的标题是《永葆本色安度晚年》。全诗如下:
跟党革命几十年,有养有医益寿延。
功薄禄厚感慨甚,不废本色谱新篇。
老有所学春常在,垂老犹争意气鲜。
老干如铁花不败,鹤发童颜望百年。(记者 邹乐/文 姜浩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