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防化老兵追忆往昔: 训练完胶鞋倒出半鞋汗水(图)

2011年07月13日 09:52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防化老兵追忆往昔:训练完胶鞋倒出半鞋汗水(图)
指导演习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新中国首批防化老兵聚成都

  ●“刚进校时,连怎么走正步都不知道。”刘开文说,从文绉绉的学生陡然变成军人,大部分学员开始都非常不适应

  ●由于在演习中会使用真正的毒气检验防毒效果,一处细小的破洞都可能致命,因此学员们从头到脚都要裹得严严实实

  ●“那个时刻,我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生命,唯独担心的是试验失败”

  昨日,成都市军转大厦,一群耄耋老人聚在一起侃侃而谈,追忆往昔。然而,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些老人身上,还有一个“特殊”身份——新中国第一批防化部队成员。

  弥漫的毒气,致命的细菌,甚至核弹爆炸后的强烈辐射……在这支被他们戏称为“离死亡最近”的兵种面前,那段峥嵘的岁月,成为这些饱经沧桑的老兵心中最为珍贵的记忆。

  掌握专业防化知识再传授给一线战士

  昨日下午,华西都市报记者来到军转大厦,见到了这些老兵,他们大多已年过八旬,但精神矍铄,风采依旧。在一张张老照片和他们的讲述中,时间慢慢被拉回那段峥嵘的岁月……

  1950年,中央紧急在四川江津(现属重庆)成立了新中国第一家防化部队军事院校——军委化工兵学院。1951年正式招收1600名学员,其中一半来自川渝两地,时年18岁的刘开文成为当时的首批学员。

  这批特殊的学员,肩负的使命堪称艰巨。他们要通过对生化武器和原子武器的理论学习和实验,掌握专业防化知识,再将这些知识传授给一线的战士,从而建立全军的防化体系。正因为此,高学历成为招生中最为基本的要求,学员大部分都是大学文化水平,一部分甚至直接从校园走入兵营。

  “刚进校时,连怎么走正步都不知道。”刘开文说,从文绉绉的学生陡然变成军人,大部分学员开始都非常不适应。“从未接触过生化武器,但保卫祖国和人民成为我们心中唯一的信念,自己的生死已经置之度外。”

  在学校,四川人团结稳重的性格很快得以发扬,由于技术扎实,组织纪律性强,这些“川娃子”很快成为首批学员中的佼佼者,刘开文也当上了十中队二班的班长。

  训练完脱下防化服胶鞋倒出半鞋汗水

  芥子气、路易斯毒气……对这些前所未闻的毒气,学员们要通过实验,摸清它们的毒性,然后采取对应的防护措施。由于当时新中国刚成立,经济贫困,防化服尚未在全军普及,少量从苏联购买和缴获的防化服,成为当时唯一的专业装备。

  防化服以橡胶和涂层布制造而成,完全不透气,且重量动辄近10斤。由于在演习中会使用真正的毒

  气检验防毒效果,一处细小的破洞都可能致命,因此学员们从头到脚都要裹得严严实实。

  夏天穿上防化服训练,对学员而言最难忍受。刘开文说,每次训练完脱下防化服,穿的胶鞋都可以倒出半鞋水,“这些水全是流的汗”。

  在残酷的训练下,他们练就了一身扎实的技术。1954年,200余名学员毕业,直接奔赴朝鲜。在他们的培训下,志愿军的防化机构和防化体系迅速建立。

  “现在,我军的防化装备已经非常先进了。”毕业后一直留在学校任教的陈君才说,自1958年中国自行研制的首批专业防化装备在太原投产至今,历经几代变迁,现在的防化服已经实现了轻量化和强透气性,他们曾经历经的艰辛,现在的防化兵已无法体验。

  谭先直曾参与中国首颗原子弹试验

  老兵中,来自绵阳的谭先直先后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10多次核试验,其中包括中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和第一次氢弹试验。回忆起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情景,谭先直异常兴奋。

  当时,谭先直受命来到新疆罗布泊,担任首颗原子弹试验指挥部参谋,“当时的指挥部,就是几顶简陋的帐篷。”

  由于是首次引爆原子弹,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经验,虽然事先经过反复理论验证,将指挥部设在了距离爆点70公里外的地方,但爆炸前,没人能肯定这个距离是否安全。

  “5,4,3,2,1”,听着指挥部里的倒数声,谭先直“心都提到了嗓子眼”,“那个时刻,我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生命,唯独担心的是试验失败。”

  一声闷响后,远方的蘑菇云腾空而起,“成功了!”谭先直和战友欢呼雀跃,有人甚至热泪盈眶。

  昨日聚会的110名老兵中,一共走出了5名将军和2名院士,现在年龄最大的已经83岁。“在那个艰难年代结成的友谊最为真挚。”刘开文说,他们毕业后几十年来,只要有空就会一起聚聚,听听战友的近况,侃侃现在的生活。 华西都市报记者刘念实习生陈永超摄影张磊实习生刘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