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大运会体操冠军张尚武街头卖艺求生到篮球明星姚明的“华丽转身”,同为退役运动员的反差如此巨大。一个“失落”的群体再次引发社会的思考——
近一周来的中国体坛,两名退役运动员成为了各界关注的焦点。北京,前大运会体操冠军张尚武生活无着,只能依靠街头卖艺求生,其辛酸无奈令人唏嘘;上海,曾在过去10年引领中国篮球的姚明正式宣布退役,成功转型为球队老板和慈善推广人,其华丽转身令人叹服……
虽然成长背景和运动经历各有不同,但同是运动员的张尚武和姚明,在退役之后却呈现出如此迥异的人生轨迹,其间反差引人深思!也许有人会说张尚武的窘迫是“自暴自弃”,也许有人认为姚明的转型是“水到渠成”,但当“张尚武”邂逅“姚明”,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却摆在了包括体育界在内的全社会面前——除了像姚明这样极少数的精英群体,绝大多数像张尚武这样的普通运动员,在退役之后的正常生活究竟应该如何保障?
现状——
有多少个“张尚武”?
张尚武是谁?这位来自河北保定的运动员,曾是中国体操队的“希望之星”——1995年进入国家队;2001年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男子团体和吊环两枚金牌,此后又随队出征比利时根特体操世锦赛;2003年因为受伤(跟腱断裂)回到省队;2005年选择退役。今年7月15日,在远离人们的视线近10年后,张尚武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再次出现在公众面前——在北京王府井地铁站口,这位前大运会体操冠军用已经有些生疏的体操动作卖艺求生。更令人震惊的是,经过各路媒体连日来的“刨根问底”,张尚武在退役之后的生活状态被逐一呈现——长期找不到工作、因盗窃被判入狱、有家不回……
曾获得过奥运会和亚运会冠军的体操名将邢傲伟,在听闻昔日队友张尚武的近况后,惊诧不已,“当年张尚武的实力和天赋都在我之上。但伤病严重影响到了他的发展,后来就很难再取得好成绩。”
实际上,类似于张尚武遭遇的困境,在国内退役运动员中并不鲜见。
近年来,经过媒体的不断披露,不少退役运动员甚至是昔日冠军运动员的生活现状令人担忧——曾获得过全国举重冠军的邹春兰,退役后只能在澡堂里为人搓澡;曾被誉为亚洲举坛“巨无霸”的才力,因为无力支付基本医疗费用而英年早逝;技巧世锦赛冠军刘菲退役6年一直失业;曾在1993年西班牙游泳世锦赛上打破5项世界纪录的“泳后”戴国宏,在退役后只能依靠卖服装和卖菜为生;在1990年保加利亚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上为日后风光一时的“马家军”夺得首个世界冠军的刘丽,退役后卖过文具、摆过地摊;前中国女足队长王坤退役后曾有长达一年多的时间待业在家……
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我国每年有3000至4000名运动员退役。在这个庞大的群体中,虽然不乏李宁、邓亚萍、杨扬、姚明这样成功转型的典范,但大多数人依然要为退役后的出路和生计费尽思量。仅在2009年,全国已停训待安置退役运动员就超过4000人;2010年,这个群体又新增近2200人。据悉,其中45%的退役运动员并没有得到及时安置。
溯源——
退役运动员安置难由来已久
据国家体育总局人力中心人才服务部主任刘光涛介绍,在计划经济时期,退役运动员的安置相对顺利。只要是有编制的正式队员,都能通过人事和劳动部门妥善安置。从2002年起,随着职业化的深入,俱乐部体制的不断扩展,国家取消了退役运动员包分配工作的规定。如今,随着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的逐步扩大,门槛越来越高,运动员安置难题日益突出。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对于退役运动员的安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对于能力出众,成绩突出的优秀运动员,大多数可被推荐到各个梯队,从事教练或体育研究工作;对于愿意选择继续上学深造的运动员,体育管理部门会给予一定的学费补贴并推荐上学;对于自身工作能力较强的队员,体育管理部门会推荐到其他单位应征工作;对于有意自主择业的运动员,体育管理部门会建议运动员选择一次性经济补偿,金额从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
以张尚武为例,在2005年退役时,他获得了6.3万余元的补偿金。但由于从小从事专业体育训练,文化知识有限,张尚武在退役后一直未能找到稳定工作,只能从事诸如卖盒饭、送外卖、当护工等短期工作。由于生活窘迫,张尚武在2007年将两枚大运会金牌变卖(价格分别是150元和60元);当年7月,张尚武因盗窃被判入狱3年零10个月……
对于造成我国退役运动员安置困难的原因,北京社科院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汕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长时间投入训练使运动员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适应社会需求;二是高强度训练使不少运动员长期甚至终身受到伤病困扰;三是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退役安置体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面临重重困难,新的就业观念和新的运动员安置体制尚未建立。
据悉,在上世纪90年代前,当国内退役运动员的安置主要通过行政手段解决时,每年尚有近一半的基层运动员无法顺利安置。目前全国在训运动员有33000余人,正式在编的仅有17000余人,余下的都是以试训、集训身份在训的运动员。市场化经济体制下的退役运动员安置,自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困难。
破局——
退役运动员保障体系亟待完善
近年来,面对日渐突出的退役运动员安置问题,以体育部门为主的各级政府部门都在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早在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就会同多个国家部委联合颁发了《关于给予老运动员、老教练员医疗照顾的通知》;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又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保障工作的通知》,与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动体育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07年,国家六部委联合印发了《运动员聘用暂行办法》等。
然而,由于上述规定的受益范围有限,依然不能解决大多数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问题。面对求学、就业、疗伤等现实问题,建立健全运动员特别是退役运动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刻不容缓。
针对国内体育行业的现状,业内人士建议,退役运动员社会保障体系应该在法规制度保障、运行机构保障、资金保障等多方面予以健全和完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接受采访时强调,运动员的社会保障绝不能在退役后才开始,“针对运动员这样一种特殊的职业,还应该有医疗、补充意外伤害保障和补充养老保险等特殊的职业福利。”
去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认为,《指导意见》针对困扰运动员保障体系建设多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明确的政策性措施,是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的新起点。
当然,在竞技体育日益“职业化”的背景下,退役运动员的问题全交由政府部门解决,也是有悖常理的,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关心参与,以及适合现在国情的保障运动员权益的各项配套法规和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退役运动员的安置难题,像姚明、杨扬这样成功转型的优秀运动员也开始积极参与其中。如杨扬在今年5月发起成立了“冠军基金”,明确表示“除了帮助退役的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更要帮助冷门项目、没有名气、没有成绩但是同样从事了多年专业训练的运动员”。
在记者截稿时,传来了有关张尚武的一个好消息——目前,“冠军基金”正在准备对张尚武进行培训和职业规划,而张尚武本人也有意开办一个健身房……
在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下,张尚武的再次择业也许会得到一个不错的结果,但对于正在艰难破冰的国内退役运动员保障体系建设而言,这样的突破才仅仅是开始!
本报记者 李元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