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社会新闻

“马路乞丐”穿梭车道 专家:市民不要广施爱心

2011年08月05日 15:47 来源:大河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马路乞丐”穿梭车道专家:市民不要广施爱心
一名男子在机动车道上行乞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近年来,城市道路上机动车的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也催生出许多职业“马路乞丐”。他们穿梭于车水马龙的道路上向司机乞讨,不但给交通带来了许多安全隐患,还影响了市容。相关人士表示,在司机“广施爱心”的大环境下,“马路乞丐”可以获得很大的利益,想制止非常困难。所以,建议广大司机不要给马路乞讨者施舍钱财,切断“马路乞丐”的财源,从而彻底消除马路乞讨现象。

  【目击】

  “马路乞丐”穿梭于快车道向司机乞讨

  8月3日中午,记者在郑州市航海路与未来路交叉口看到一名40多岁的男子在机动车道上乞讨。该乞讨者背着一个灰色背包,头戴黄色帽子,手上戴着已经变黑了的白色粗布手套,左手里拿着赚钱的工具——抹布,右胳膊拄着拐杖,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等红灯亮起时,该乞讨者便到等待通行的车辆前,先用抹布在前挡风玻璃上擦两下,然后不停地向司机点头,嘴里念叨着什么。如果司机没有掏钱的意思,乞讨者就会赶紧寻找下一个目标。

  该乞讨者虽然腿脚不好,但走起路来并不慢,来回穿梭于机动车道上,且不停地变换车道,非常危险。

  有时,直行的车辆正在等红灯,道路最内侧的左转弯道是绿灯,乞讨者在向直行车道上的车辆行乞时,左转的车辆不得不紧急躲避,影响了左转车辆的正常通行。有时,机动车刚启动,乞讨者突然出现在面前,司机只能无奈地紧急刹车。

  收入可观 不断有司机进行施舍

  记者观察不到3分钟,就有一名开着轿车的女司机给了乞讨者1元钱。之后,又有3名司机先后给了钱。也有司机见乞讨者走过来,或赶紧摇上车窗玻璃佯装看不见,或用摇手的动作表示“没钱”,乞讨者也会知趣地走开。

  乞讨者乞讨的道路中间刚好挨着BRT公交停车站。10分钟后,乞讨者好像累了,就坐在BRT公交站台的台子上歇息起来,还悠闲地点起一支烟。

  让人痛心 未成年人被诱参与乞讨

  20多分钟后,记者惊奇地发现,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走到乞讨者身前,和乞讨者说起话来。随后,乞讨者继续休息,小女孩则从背着的包里拿出一块抹布,走向正在等红灯的机动车开始行乞。

  记者看到,这个小女孩的身高还没有轿车高,如果有其他机动车挡住视线,坐在驾驶室里的司机根本就看不到小女孩弱小的身体。还好,小女孩比较守规矩,一般不变换车道,只在靠近BRT公交站台的左行车道上行乞。

  小女孩乞讨的效率比乞讨者要高一些,在同情心的驱使下,很多司机会给她零钱。小女孩在乞讨的间隙,还不断地打着哈欠,好像很瞌睡。

  【调查】

  群众:在马路上乞讨非常烦人

  大家如何看待在机动车道上的乞讨者?记者进行了调查。

  “一到红灯的时间,他们(乞讨者)就上来了,有时不给钱他们就一直黏着,非常烦人,这种情况下即使给钱了,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司机孙先生说,他们这样穿行在机动车道上,非常危险,司机如果注意力不集中,很可能撞到他们,如果真出了事故,谁来负责?

  郑州市民单女士说,她最恨那些带着孩子乞讨的人,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很难有所作为,把孩子的一生都给毁了。

  “现在好些了,以前经常能看到快车道上乞讨的情况,不过他们一般不找出租车。确实非常危险,有时候他们会突然杀出来,弄得司机措手不及。希望交警部门能够将这类顽疾彻底治理。”一位出租车司机说。

  【现状】

  九成以上市民拒绝施舍

  “上下班的时候,经常能遇到在机动车道上乞讨的人,他们大多是职业乞讨者,在司机等红灯的特定环境下,容易讨到钱。”在郑州某公司上班的郭永飞说。

  “擦几下玻璃就能赚钱的话也太容易了,比上班族强多了。”在郑州东区工作的张女士说,现在职业乞讨的太多,把人们的善心都给磨没了。

  郑州市民秦女士表示,如果是残疾人或者是小孩的话,她会给一些零钱,感觉他们也不容易,如果碰到手脚正常的,坚决不给,给钱就是害他们,助长他们不劳而获的思想。

  “乞讨本来就不应该在文明社会存在,更何况是在马路上乞讨,既扰乱了交通秩序,又威胁到个人的生命安全。应对马路乞讨者进行罚款处理,而对施舍方则要进行安全教育。”一位网友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

  在记者调查的十几人当中,超过90%的都明确表示拒绝向“马路乞丐”施舍。

  采访中,许多市民表示,在机动车道上行乞的情况也不是出现一天两天了,相关部门应当及早行动起来,治理这些“马路乞丐”,创造一个良好的交通环境。

  【说法】

  恶性乞讨事件敲响警钟

  “我以前在郑州市航海路上的客运总站附近,遇到过流氓乞讨者,他们强行给外地车辆擦窗户,司机如果不给钱的话,就拦着不让走。”郑州市民张女士说,这都成了强买强卖了,严重损害了郑州的形象。

  记者在网上搜索后发现,也有一些比较“霸气”的“马路乞丐”。

  2010年3月8日,郑州市农业路,一个穿军绿色大衣的乞讨者在轿车等红灯时跪在轿车前阻挡轿车讨钱,如果不给钱,就不让车走,被网友们戏称为“最牛乞丐”。

  “马路乞丐”有时还会引发重大交通事故。孙进虎是一名职业“马路乞丐”。2003年8月,孙进虎在南京浦合线某路段行乞时,看到一辆大货车迎面驶来,想强行拦截乞讨,没想到却引起两辆货车追尾,致一死一伤。同年9月28日上午,驾驶员王某驾驶出租车途经南京浦合线时,孙进虎又强行拦车乞讨。王某因受惊吓,方向失控,出租车冲向路边小店,当场造成一死两伤。

  后来,孙进虎被检察院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向法院提起公诉,成为职业乞丐被检察机关公诉的第一人。

  机动车道上行乞违法

  河南新动力律师事务所律师朱广晓说,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一条中有“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的规定,所以“马路乞丐”是违反相关法规的。从道路交通安全的角度考虑,一些人穿梭在快车道上行乞非常危险,如果因为他们的乞讨行为而发生交通事故,乞讨者也要负相应的责任。

  “行人必须在人行道内行走,‘马路乞丐’进入机动车道行乞,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可以处50元以下罚款,但一般执行不了。”郑州市公安局交巡警一大队民警孟繁勇说,他们遇到“马路乞丐”一般是劝阻,让其离开机动车道,但“马路乞丐”经常和他们打游击,民警一走他们就又回来了。

  孟繁勇说,今年四五月的时候,郑州市相关部门联合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打击沿街乞讨人员的行动,效果比较明显,现在道路上的乞讨人员明显少了许多。

  “一些车主的施舍其实是在害人害己,因为这种行为纵容了别人在危险的地方做危险的事。要根治这种社会现象不但要加强交通管理,司机师傅们也要配合一下,只要‘马路乞丐’都讨不到钱,他们就不会到机动车道上来了。如此人车两相安,才是大爱!”一位网友说。

  【建议】

  希望市民不要“广施爱心”

  “这几年,救助站为减少街头的流浪乞讨人员做了很多工作,但很多乞讨人员并不领情,看到我们的工作人员就跑。”郑州市救助管理站站长谢小卫说,他们一般会和公安机关联合起来对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经过多年的努力,郑州市的流浪乞讨人员的数量也在逐渐减少。

  谢小卫说,如果流浪乞讨人员确实家里有困难,可以找当地政府解决,比如办理低保等,但现实情况并非这么简单。和流浪乞讨人员打了多年交道的他非常了解这一特殊群体,“流浪乞讨人员大部分是外地人,且相当一部分并不是家里生活困难,他们都成了职业乞讨者了,还有些是有组织的乞讨群体”。

  “‘我们两个小时可以乞讨到几十元钱,而救助站能给我们什么?’‘你们别影响我们工作。’救助站的工作人员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这些乞讨者把乞讨当成谋生的手段,内心深处非常抵触救助站的帮助。”谢小卫说,而且,这类乞讨现象很难靠救助从根本上消除。目前,仍有许多善良的市民向职业乞讨者施舍钱财,这种环境“温床”对乞讨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谢小卫希望大家通过正规的捐款渠道来奉献爱心,只有改变这种“乱施舍”的环境,让职业乞讨者没有利益可言,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马路乞丐”。

  【他山之石】

  珠海:立法禁止在机动车道上施舍

  据报道,近年来,珠海市的一些主干道的部分交叉路口乞讨行为开始增多,乞讨人员走上机动车道向等红灯的车辆驾驶人伸手要钱。这些乞讨人员包括一些残疾人、妇女和儿童,有的乞讨人员用头撞击在等红灯的机动车车窗玻璃或强行清扫车辆等滋扰行为,有些机动车驾驶员不给钱或者不搭理他们时,这些乞讨人员会用各种不文明的方式严重影响交通道路安全,不仅威胁到行乞者自身安全,而且还影响了正常的道路交通秩序。

  为了治理这种不文明的乞讨行为,7月26日,珠海市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新修订的《珠海经济特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规定在机动车道上行乞和驾驶人在机动车道上施舍均被列为禁止行为,严重者将面临50元的罚款。

  以立法的形式对马路行乞者和驾驶员施舍行为开罚,珠海在全国开了先河。(河南法制报 首席记者 李红 记者 郭跃华 实习生 李锋/文 记者 王富晓/图)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志刚】
    ----- 社会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