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斜下,耀眼的烈日收起了灼热的光芒。深山弄里的石头,散发的热气正在减退,长在石缝隙里焉耷的玉米叶子和边上的树叶,慢慢地舒张开,为迎接露珠的到来而伸展出叶茎。
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戈从村上阶屯,村民罗朝贵穿着一双凉鞋,背着装满玉米的背篓,走在两个孩子的后面。15岁的大儿子罗峰(又名罗荣昌)和12岁的女儿罗月妹,驮着半篓子玉米,脚踩着高低不平的石头,往屯子后面的透出亮光的山洞走去。
这个山洞是他们的家,是已经居住了9年的家,他们也因此被人戏称为“山里洞人”。
7月22日6时30分,记者从大化县城出发探访“山里洞人”罗朝贵一家。车子驶出县城后,一路上都在沿着山路盘绕着上山,婉转着下山,在到达戈从村后,再步行20多分钟的山路,终于在11时来到了上阶屯,解开“山里洞人”罗朝贵一家的谜。
30多根粗细不均的树杈 撑起“山里洞人”的家
6时30分,记者从河池大化县城出发,8时15分进入七百弄乡地界。一边是深不可测的山涧,一边是岩石林立的峭壁。9时5分,记者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道路,从七百弄乡府辗转到了通往戈从村的碎石路上。但车子未走几分钟,见到前方道路有一处已塌方,施工队伍正在进行维修。
村民告诉记者,这处塌方已经有2个多月了,戈从村的进出到乡里,都需在这塌方处下车,步行过塌方口后再另搭车。
10时30分,几经颠簸和转车后,记者终于来到了七百弄乡戈从村戈从屯。村民介绍说,这里距上阶屯还有2.5公里,需翻过10余座山头,走近30分钟山石林立的石路,再沿着上山的路再走2分钟,才能到罗朝贵的家。
11时许,记者在历经5个多小时后,终于站在了“山里洞人” 罗朝贵的家门口。
8根树杈斜撑、20余根粗细不均的树杈竖撑;长短不一的树干被竹篾子捆扎在一起,很突兀地支出边界;登上斜度为60°的九级木台阶,推开用竹片子编结成的入户门,站在这个由旧木板和树干混搭而成的“地面”上,迎面而来是一股热气,在横空突出的石头上架起来的火灶不时冒出火苗;太阳光透过两边用竹篱笆做成的墙,照在旁边的一张还隐约写有“囍”字的饭桌上,旁边还有一堆金黄金黄的玉米。
“今年玉米出穗后,老天都没怎下雨,收成不是很好。”记者爬上木台阶,走在“吱嘎”、“吱嘎”响的木板上,木板随即有些下沉,有三、四个干瘪的玉米从玉米堆里滑了下来,滚到罗朝贵的脚边。他走上前去,捡起玉米,“呼”、“呼”、“呼”地朝地吹了下玉米上的灰尘,放在旁边的一个空背篓里。
记者而后攀上右侧的石头,到了房子的“二楼”,这是小孩晚上睡觉的地方。站在用无名指般的细竹竿捆扎而成的楼上,看到的是两张紧挨在一起的床。在“二楼”轻轻地走动,脚下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整个房子也都在晃悠。背篓、空塑料水桶、床上的凉席和被褥,床侧面挂着的一面小镜子和一把小梳子,还有堆积在一起被熏黑的瓶瓶罐罐,这就是“二楼”所有的物件。
“住在这里冬暖夏凉,又不用担心风吹雨淋和太阳照射。”看着这个由自己创意并搭建出来的二层“住宅楼”,不需地基无需屋顶,耗去的也就是一些木料和毛竹,罗朝贵颇具有成就感。
屯里的长辈说,罗朝贵住的这个“石猫洞”,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人在这居住过,在1965年时也有村民在洞里住了五六年,后来到大山外面去了,现在据说已生活在柳州。
一年收入约3000元 为孩子购彩电
说起一家人为何住进石猫洞,做起“山里洞人”,罗朝贵回忆起了2002年3月份的一场大火。
罗朝贵对记者说,他和妻子当时都在地里干活,中午的时候屯里的人大喊“起火啦!”两人丢下手中的活就往屯里跑。等赶到屯口时,罗朝贵见到自家的房子冒着大火,在家的村民正用树枝在边上灭火,但因是茅草屋和木板房,火星一溅就着,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房子被烧毁。在这次大火中,还有其他四户村民的房子也被毁于一旦。
暂无居所的罗朝贵带着妻儿“占据”了这个山洞,岳父给了一些宽厚的木板、邻居们从家里均出了些锅碗飘洒,他又按照自己的构想,上山砍柴伐竹。两天后,在村民的帮助下,上下两层“住宅楼”就建成,还预留了一个羊圈。
有了居所后,罗朝贵夫妻两人一人在家照顾孩子和种植玉米,一人外出打工。幸苦劳累一年后,一家的收入也都是在3000元左右。
2009年,在屯子通电后的第三年,罗朝贵一咬牙,花了2000多元买了一台25寸的彩电。这台彩电,是家中最为昂贵的物件和唯一可见的电器。
“买电视机,是为了让我的孩子能增长点见识。”有人问道罗朝贵为何不将攒下的钱重建房子,而是花去一家过半的收入去买台既耗电又不能改变家庭生活的电视机时,罗朝贵都会这样去回答,回答时又是那么铿锵有力、掷地有声。
在家里,罗峰和弟妹们都喜欢看一些益智类的少儿游戏节目,了解到山外孩子的生活和外面精彩的世界。
罗朝贵说,孩子们很少有机会出大山,看电视机是孩子们了解山外世界唯一的方式,为让孩子们多了解外面的世界,他又花钱装上了一个卫星接收器,现在能收到十几个台,“每天让他们看一两个小时的电视,一个月的电费最多是20多元,这钱我也愿意掏。”
赚学费省口粮 一人外出做工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今年15岁的罗峰,作为家中长子,懂事后就一直为家里分担家务,凡事也都让着弟妹。去年广西遭遇旱灾时,他就跟随父母前往离屯子5公里远的红水河都良滩挑水饮用。
罗峰告诉记者,家里有两个木箱,里面分别装着他和妹妹罗月妹两人所有的书籍,也满载着他们的希望和梦想。
“我和二妹(罗月妹)两个人都被乡实验学校录取了,两人都想去那读书。”而在开学之际,罗峰选择了七百弄乡戈从村中心校,罗月妹则去了七百弄乡实验学校。
戈从村中心校,离上阶屯有5里山路,需翻过10余个山头。每天上学的早上,罗峰早上6时就叫醒小弟小妹,起床,简单洗漱,喝碗玉米粥后,斜跨着书包,带着弟妹往学校走。中午放学时兄妹三人把书包放在头顶上遮荫往家走。下午1时30分许,三人穿着凉鞋,一路小跑着又赶到学校。下午4时放学后,和屯里的其他小孩一同回家。
七百弄乡实验学校,离上阶屯有20多里,村民出行时要坐上村口的小面包车,每人8元,然后面包车在山间小道上婉转盘旋约1个半小时,才到乡里。
罗月妹寄宿在乡实验学校,每月要交50元的柴火费,一周回家一次。每周要回家时,罗月妹则穿着哥哥或姐姐的旧鞋子,天蒙蒙亮时就走在山间的碎石路上,到中午时候才回到家里。
放假时,老大老二帮罗朝贵到山弄里的玉米地种玉米、除草、掰玉米,老三老四则到山上放羊。
“家里没发生火灾前,还养头猪在过年时杀着吃。这几年种的玉米刚好是够吃,没得多的。”罗朝贵说,如果家里有一人在外做工,不仅省下了一份的口粮,还可以为孩子在开学时多赚些作业本费。
送子女上学读书 为最大愿望
只有小学文化的罗朝贵,早在1987年就外出打工,“到林场砍树,去合山挖煤,总之是卖力气赚钱的活都干了。”罗朝贵坐在竹林下的一块小石头上,右手随意捡起一根小竹片在干硬的地上画着。
“我现在是年纪大了,就在家里看着孩子读书,种种玉米,养些山羊。老婆现在南宁的一家林场做工,一天也就是30来块钱,一年的话也就在那做3、4个月。”说到家里的现状,罗朝贵的眼中充满着些许无奈,也变得浑浊,但一提到关于孩子读书一事,他的眼睛顿时清澈几许,因为家里是三个木箱子就有两个单拿出来给孩子们装书。
罗峰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身边先后有15名同学陆续离开教室,跟随父母外出学习或打工。
今年27岁的罗朝鑫,小学未毕业。2009年就随同家人外出打工,月工资从最初的1500元涨到了2000元。现因工厂处于半停工状态,回到屯里还不到半个月。
“我表弟小学都没怎读,2006年就到广东打工,现在是做到了主管,一月工资都是有3000多元。”说起表弟,罗朝鑫的羡慕之情流溢在脸上,并对记者说如果厂子开工后他会毫不犹豫地赶到广东去,“在厂子里幸苦做一个月,可抵得了家里大半年的收入。”
村里的人外出打工赚钱回来后,在屯里建起了一栋又一栋的新房。看着邻居们新起的房子,罗朝贵除埋怨自己这一辈子没能力让孩子们住上宽敞明亮的住房外,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送子女上学读书。
“只要他们兄妹几个愿意读书,我俩是没有意见,有钱就送(他们)去读。因为他们只有多读书,才能改变他们的思想,提高他们的认识。”罗朝贵望着搭在石猫洞里的家说,“我住这里是习惯了,如果孩子们将来长大后认为这里不适合居住,那由他们赚钱盖房子。”
“每当我在读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句诗时,我就会在心里默默地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来报答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罗峰在他的一篇作文当中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
已列入危旧房改造项目 爱心捐助4万多元建房款
戈从村村长罗强告诉记者,在当地建一栋上下两层各60平方米的房子总造价在3万元左右,“大石山区里不缺石料,主要的开支是在搬运水泥和钢筋方面。” 罗强说,从七百弄乡运一包水泥到上阶屯,价格要翻一倍,“水泥、钢筋运到戈从屯后,前面的道路不通,要请人把水泥和钢筋背上去。”
记者从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政府了解到,罗朝贵一家现已列入该乡今年的危旧房改造项目,将获得1.5万元的补助,但无前期的建房资金。
而此前一直在关注罗月妹的广东麦田教育基金会,得知罗月妹家的现状后,在今年7月8日提出了捐款倡议,组织各爱心人士奉献微薄力量,156名网友在10天内捐助41374.8元。
记者另了解到,从戈从村戈从屯到上阶屯距离2.5公里,如要修建该段道路,按每公里9万元的造价,共需22.5万元。 ( 伍永志 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