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刻
拿鉴定报告的手在颤抖
昨日中午1点,34岁的杨志品从打拐民警手上接过DNA鉴定报告,只看了一眼,他拿报告的右手便开始颤抖。
报告上的两份血液样品,一份采集自其生父杨先政,一份采自杨志品本人。而DNA亲缘关系鉴定显示:两人的血样匹配率为99.99%,按标准两人的亲缘关系成立!
为了这个结果,杨志品已经寻觅了30年。此时的杨志品再不能等待,他胡乱地将衣物塞进背包,便冲出旅馆大门。
“宝贝回家”志愿者们和打拐民警站在门口,微笑着打开车门。
一路上,杨志品沉默地看着道路两边林立的高楼,泪水则在他眼里打转。
下午2点30分,在民警和志愿者的陪伴下,杨志品来到父母居住的成都市金牛区“上行锦绣”小区。
▼那一声
“妈,我终于见到你们了”
“妈,我终于见到你们了,我想你们几十年了。”见到母亲那一刹那,杨志品将头深深埋进母亲怀里痛哭起来。父母眼里,当年走失时的那个虎头虎脑的小幺儿,早已长成了1米7的大小伙。
看着怀里哭成泪人的儿子,母亲李秀春将他手握得紧紧的,一个劲地说:“我的幺儿,回家就好,回家就好。”杨志品的父亲以及大哥,二哥,也走上前去,一家人紧紧抱在一起。
10多分钟后,重逢的一家人情绪才渐渐平静。大哥拉着志愿者“星星”的手,一个劲表示感谢。而父亲杨先政则向民警蒋晓玲送上了一家人准备的锦旗。
在杨家客厅茶几上,放着一张杨志品和大哥、二哥的合影照。杨先政说,孩子走失后,每年中秋节、春节,他都要把杨志品的照片拿出来,放在一起“象征着一家团圆”。
而今,一家人在距离中秋节不到10天的时候,圆了团圆梦。
▼那一夜
看完电影幺弟再也没回家
30年,上万个日日夜夜,但杨家人至今仍记得幺儿杨志品被拐的那个寒冬。
“幺弟走失了30年,我和大哥也内疚了整整30年。”二哥杨志远说。
1982年的一个冬夜,当时杨家还住在重庆万州梁平县。当天晚上,街道放坝坝电影,杨志品三兄弟也去凑热闹。
电影开映后,由于年龄太小,杨志品先被大哥背在背上看。但还是觉得看不清,杨志品便一个人跑到大屏幕下观看。结果电影放完后,杨志品就再也没有回家。
“整个重庆都找遍了,警也报了,眼睛都要哭瞎了。”母亲李秀春说,那天自己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
而二哥杨志远和大哥,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幺弟。去年初,他们看电视了解到有一个“宝贝回家”的网站可以帮助寻亲,杨志远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将幺弟的信息传到网上。
没想到的是,今年8月初,网络竟将三个兄弟的寻亲信息联系在了一起。
杨志远说,现在困扰他和大哥30年的负罪感也终于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