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面对杨忠渭的故事
不虚妄也不悲观
林波 成都晚报评论员
“我知道,思念这庸俗的字眼,将如阳光下的黑影,我逃他追,我追他逃,一辈子……”这样忧伤、曼妙的情话,出自电影《海角七号》中的那七封情书。
在我们关于杨忠渭的报道刊发之前,相信会有无数的人,希望老人某一天真的能收到这样一封充满思念、浓情的书信,在一个真爱稀缺的时代,我们对这样的故事,一直带着强烈的渴望、期许,有时甚至到了饥渴的状态。所以,杨忠渭的故事才会被高速、密集地传播,被热烈、持久地围观,并让人动容、感叹,无非是这个故事里的某些元素,比如他对爱情的执着、坚守,恰恰是这个时代所匮乏的,是人心向往的。
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焦虑、纠结、困顿,似乎可以在这样的故事中得到释放、消解、转化。所以,这样的故事,容易转手、传播、复制、放大、变形。故事从每一个人手上和嘴上经过,就会被又一次创作,创作者个人的爱憎、趣味、价值观,以添加或删除一些细节甚至情节的方式得以注入、呈现、传递。但在多数时候,这些人并没有恶意,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他都会本能地放大一个事件中他以为美好、可贵、值得张扬的那一部分,目的是让其更具感染力和渗透力。就像王功权私奔时,许多人喜形于色,“我又相信爱情了!”但王功权也好,杨忠渭也好,他们那些最初艳丽、动人的遭遇、过往,当一切尘埃落定,也就如红玫瑰变成了蚊子血,这才是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
西方有句谚语:“我们之所以有那么多罗曼蒂克的想象,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事情的全部真相!”真相有时令人沮丧、失望甚至悲观,就像杨忠渭的这个诗意和伤感交织的故事的真相浮出水面时,不少网友宁愿选择依旧活在想象中,他们愤怒:你们为什么要毁掉我们的这个美好想象?而这一戏剧性逆转,也让最初的发帖者,此刻正承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
我们并不想质疑发帖者的动机,事实上,发帖的初衷正是为老人寻求社会的关爱。但这个故事不断演绎、放大到最后的失真,或许我们并不能苛求并非职业传媒人的发帖者,保证其帖子的内容具有专业媒体的真实性、公信力,而在这个帖子已产生广泛影响力的时候,专业媒体的介入,就有了必要性和合理性,这也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微博等新媒体的一次颇具深意的互动。
朱德庸说:“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大多数思考是一种抄袭,我们大多数的生活是一种模仿,我们大多数的感情是一种廉价,我们大多数的幸福是一种交换!”那么,获得独立的思考、个人化的生活、有价值的感情、有尊严的幸福,一个必然前提是:我们知道生活原本的样子,就像面对杨忠渭的故事,不虚妄,也不悲观。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