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两农妇谱写做好事致意外后“以德报德”感人故事
一张崭亮的“磨店社区首届社会道德风尚标兵”证书、一摞厚厚的奖金、一束美丽的鲜花。日前,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磨店社区沿河村的刘士圣、李孝香分别收到了一份“大礼”,这饱含着荣誉和敬佩的礼物是社区和邻里们对她们前不久表现出的感人态度和做法的最高表彰。
就在一个多月前,这两位农妇一个主动做好事让对方的婆婆搭“顺风车”,发生交通事故后主动担责,三番五次要给对方赔偿;一个善良宽容,坚决拒绝行善者的上万元补偿金。两个善良的家庭一起,用最朴实的言行向人们展示了“以德报德”这一最平凡却又最不平凡的人生观。
事情还要从8月13日说起,那天早晨10时许,合肥市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磨店社区沿河村的农妇刘士圣驾着电动三轮车,去邻近的肥东县店埠镇购买猪饲料。回家的路上忽然发现不远处路上一对祖孙俩提着一堆东西,在临近正午的烈日下一步步挪得艰难,她认出是76岁的李家珍和孙女小敏刚刚赶集回来。热心的她立即提速追上去,提出顺道捎她们一段,李家珍欣然应允。
“到了一个弯度特别大的道口,拐弯时忽然冒出一个小伙子骑着摩托车飞快从对面驶来,我猛打了一下方向躲他,车头歪得太狠,车子噌就翻了,我们三个人都被甩了出去。”刘士圣回忆起当时车祸时的场景,仍心有余悸。
就是一瞬间的事情,刘士圣的腿被翻倒的车身牢牢地压住了,李家珍和小敏则被甩在路边,老太太头部被撞得流血不止。刘士圣顾不得自己腿上的伤,赶紧张罗着报120急救,送老太太去医院。经诊断,小敏的伤势较轻,只是受了点皮外伤。刘士圣大腿伤也不轻。而李家珍因为颅脑出血加之心脏病复发、肺部感染等症状,次日晚就撒手人寰。
搭载李家珍是出于好心,没想到好心却办了坏事。万分愧疚的刘士圣和家人一致认为,“无论花多少钱都必须补偿”。在李家珍被送往肥东县的医院就诊后,刘士圣就立即让丈夫回家取了5000元用作治疗费用,然而这“一送”就被李家珍的儿媳李孝香当场推了回去。而李家珍远在东北打工的儿子刘国桥接到妻子电话后第一句话就是:“你没要人家钱吧?可不能问人家要钱!”
随后,在李家珍老人先后两次转院诊治过程中,刘士圣和家人又接二连三地找到她的家人,表示要予以赔偿,至少要负担医疗费用,“但他们就是不肯收”。
“如果不是我好心办坏事,老太太就不会走得这么早。现在他们失去了亲人,损失已经很大了,我还能在乎钱吗?”刘士圣愧疚地说。
但在李孝香看来,“人家带我婆婆纯粹是好心,而且她自己也受了伤,这本来就是一起意外事故,又不是人家的责任。要了钱就等于否认了这一点。我们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
与网络流行的“没有十万元,千万别扶老太太”戏谑之语不同,现实中的这起意外发生后,做好事者感觉愧疚,主动提出赔偿。而发生意外者的家属却坚决拒收,并且连续拒绝了4次,很快,这起交通事故背后的故事不胫而走,感动了四面八方。
李家珍的邻居宁菊红激动地说:“我看李孝香一家做得对,让人佩服。他们看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不是金钱。出了这种事,真的不能要对方的钱,否则以后就没有人敢做好人了。”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开玉分析说,从多年前轰动一时的南京“彭宇案”,到《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存好心、做好事去帮助近在咫尺的陌生人却可能要支付“扶务费”的悖论触动了整个社会脆弱的道德神经。人们迫切需要知道,“好人”“好事”是能够获得“好报”的。只有这样,整个社会才不会出现“道德冰点”。
“这起事件温暖了每个人,因为,‘人人自危’并不是规避道德义务的借口。重拾中华民族扶危助困的优良社会传统,弘扬乡亲邻里的淳朴礼让、通情达理这些流传已久的公序良俗,全体公民都应该付诸行动向合肥这两位农妇学习,让类似的事情越来越多。”王开玉说。(记者卢尧、马姝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