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年一样,国庆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结婚领证的市民蜂拥至户籍所在地的婚姻登记处,排队登记结婚。今年略有不同的地方,就是新人中,多了不少上年纪的老年再婚夫妇,他们选择上班第一天来领取结婚证。
“现在婚姻法的新规定,即使去世了房子是谁的还是谁的,国庆节假期,儿女们都来了,这次我俩说去扯证,再也没有人反对了。”晨报“都市婚姻观察”栏目记者采访的几对老年新人,差不多都是这样说的。
未婚同居两年
现在终于“转正”了
“几十年都没有来过这个地方,现在变得好漂亮,原来我们结婚,就是一张奖状,办了就走。”来到结婚登记处,袁国全老人发现这里人还不少。他还笑着对老伴说,早知道这么打挤,该明天来,反正哪天都一样。
“等一下就是,明天懒得走,跑上跑下的。”看上去和他年龄相差不大的老伴,这样回答他,佯装生气,但看得出来还是挺高兴。她说,他们同龄,都是68岁,在一起已经快两年了。“我们以前就认识,后来老伴都去世了,各自的房子走路不到10分钟就到,经常碰得到,后来就在一起了。”
“平时,他去打太极拳,我就打麻将,每天照顾他的一日三餐。”她说,儿子也同意他们在一起,但不同意办理结婚登记。而男方子女的意思,也差不多。二人有房子,有不错的退休收入,经济上较为独立,但为了不让双方子女来老人这里见面都觉得尴尬,这两年,他们一直都属于“未婚同居”。
袁国全平时爱看报纸,也了解婚姻法。国庆前,他给儿女打电话,全部回来,有要事相商。1日晚,他把结婚一事提出来,再也没有人反对了。
“这下终于转正了。”领了红色的结婚证,二老很兴奋。
别人问我俩扯证没?
每次都觉得很尴尬
彭婆婆在登记处一坐下来,老伴就过来给她捏腿。“走了好长一段路,腿有些胀痛。”二人所有手续都带来了,不过眼镜忘了带,把身份证和户口簿递给一位小伙子,帮忙填写一下。
他们俩文化都不高,以前就上过小学,后来农转非,安置在城里,现在都有养老金。在小区里,每到晚上都有人跳坝坝舞,二人都在带孙子,后来还相约一起送小孩,就这样认识并交往了。
“小区里的邻居,都知道我们交往了,还经常开我俩的玩笑,但每次最怕的是别人问我俩扯证没有,我们都觉得特别尴尬,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反正心里是虚的。”
“主要还是我的原因。”彭婆婆说,自己是一个人住一套房子,对方和儿子住在一起。“我的两个女儿说我有糖尿病,过世了害怕闹纠纷。”
我们这是来补手续
其实婚礼早就办了
“我俩是来补办手续的,其实婚礼早就办了。”刘大国老人对记者说。
这已经是他的第3次“婚姻”了,他1969年与第1任妻子结婚,二人是同学,又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感情不错。婚后生了2个孩子,大女儿今年都40岁了。
不幸的是,10年前,妻子因患尿毒症,离开了他。“那两年,我喝酒特别厉害,退休了,天天都把自己关在家里。”刘大国说,共同生活了30多年的老伴离开自己,感觉特别孤独。
看到父亲这么颓废,而自己和弟弟工作又很忙,女儿建议爸爸,“你还是再找一个伴吧,身边有个说话的人也好。”在亲友帮助下,2006年,刘大国认识了和他同样丧偶的一位老太。对方特别能干,会打理家务,唯一不好的,就是家庭条件不是很好,儿子工作一直不稳定,闲在家中。因为经济上的原因,使得两人关系不好,后来离婚了。这段婚姻维持时间不到1年。
这个再婚老伴,是后来在老年大学认识的。“我们年龄、经历也差不多,特别谈得来,很多看法都是一样的。”二人开始交朋友,还相互介绍给各自的子女认识,印象都不错。家庭也差不多,感觉比较“门当户对”。
去年国庆节,双方子女说,“干脆你们两个老人住在一起吧。”这次刘大国老人听了儿女的理性建议:“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流行试婚,你们也可以试一试。”刘大国将想法告诉了对方。没有想到,老太爽快地答应了,“我还不是有房产和存款,子女也有这个担心,我理解。”对方实话实说。
二人还举行了一场小型的结婚典礼,把直系亲属都请来热闹一下。老两口过得很幸福,婚姻法新解释出来后,二人决定国庆节后就来扯证结婚。“补一个手续给她。”刘大国说。
主城各区结婚登记处说,这段时间,60岁以上的老年人前来结婚登记的,几乎每天都有,一周要办理近10对,以前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