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孩子
不要过我们这样的生活”
王威是我们在采访中遇到的唯一一个有孩子的80后新生代农民工,在家乡,他有三个孩子,两个正在上小学。9月24日早上9时许,记者在何家村见到了围着围裙,正在一口大锅前炸油条的王威和他的妻子。
王威是河南商水县人,初中二年级辍学在家,做过工人、银行保安,学过开货车。不同于其他的新生代农民工,王威依然会做农活,他说“只是种庄稼攒不下钱”。
2006年夫妻二人来投奔在西安做生意的亲戚,随后在某人才市场旁的何家村支起了早点摊,“在我们村,进城后开早点摊的人特别多。”每天大约3点多就要起床,要在家做好糊辣汤、豆浆,还要把炸油条的面和好,用三轮车拉到摊位上,三四十斤的面粉掺了水沉得厉害,王威和妻子一起使劲才能抬到桌上,“就那样死撑着弄上去”,冬天早上不管多冷,都会出一身汗。王威的手上到手臂,到处都是烧伤的疤痕。“没办法,干这活就是这样,我们夫妻都是天天腰酸背疼,落下一身病”。
“现在的生活情况你觉得好不好?”王威的眼圈突然红了,“不是很好,我住的是租来的廉价房,两个人住一间房,房子只有40多平方米,除了堆放面粉杂货之外还要存放拉货的三轮车,三轮车放到房间里,就没有空闲位置了,人出入要侧着身子。”
王威的三个孩子是他和妻子奋斗的全部动力,但孩子长时间在老家,不可避免地成为了留守儿童。“我们回家的时候,老二都不到我身边来,也不叫我,我叫她时,常常躲在她奶奶身后……”2011年暑假,王威把孩子接到了西安,他深深叹了口气:“谁知道,生意挺忙的,根本就没时间带他们出去玩,孩子们就回去了。”
王威最希望的是:“孩子将来不要过我们这样的生活。”但他却没有能力去操心孩子的学业,带孩子来上学,王威仍然觉得费用太贵。
近些年,西安市在对待农民工子女教育方面,有很多优惠政策。从2006年起西安市义务教育实行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公办初中及小学不得收取借读费,企事业办(含改制学校)和民办学校接收政府委托的义务教育任务学生,也应执行与公办学校相同的收费政策。依据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可持“四证”到就近的学校联系上学,由学校予以安排解决。对于一些名额已满的学校,家长可到区教育局,由区教育局联系别的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学上。
政策一出台,外来务工人员纷纷把子女送到城市,因此造成了短暂的“入学拥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西安市教育局再度出台政策,要求各区县教育局要坚持就近免试入学的原则,以公办中小学校接收学生为主,解决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问题。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了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的问题,也了却了这些外来建设者的一桩心事。
莲湖区某小学一年级(2)班的大多数学生都是农民工子弟,班主任何文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是一般公立小学,只要班级人数不满就可以接收农民工的孩子上学,“虽然在有些方面没办法跟城里孩子比,但是相比而言,他们的性格比较独立,没有攀比心理,在一起玩得很开心”。农民工的工作时间较长,不能按时接送孩子是常事。何文认为现在的年轻一代农民工还是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至少每年开家长会都不会无故缺席”。
赵琳是名80后,目前在某保险公司上班。她的女儿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报名费一共一百多,不贵,学费贵的学校咱也上不起”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赵琳说:“其实只能多希望老师教育了,辅导班什么的都没办法考虑。盼着孩子将来能考上不要赞助费的好中学。”
西安社科院研究员张永春对于把孩子带到城市非常支持,他认为:带孩子来西安,虽然可能暂时生活、教育方面都存在困难,但在城市里和父母一起生长是利大于弊的,孩子在城市里完成社会化进程和留在农耕文化的农村,其结果可能是天壤之别,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文化生活、教育质量都会有积极的影响。他建议农民工可尽快将户籍改为城市户口,“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西安,扎根城市”。 (文/记者张潇 实习生靳敏 蒋京儒 图/记者王燕)